1988年,习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宁德赴任,就深入基层,听民声,察实情。调研开路,实干开局,“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提出长达三十五年,时间久远,影响深远,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依然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名党的干部,要深刻领会“四下基层”的核心要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党的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宣讲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抓手。政策定的好、讲的透彻、干的到位,才能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声”入人心。党员干部要精准把握好广大群众的政策需求,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下足绣花功夫,既要讲党的创新理论、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强化政治引领,也要精准把握群众的政策需求,讲“三农”、法律、信息服务等民生实事,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要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通俗化解读、互动式交流,不讲官话、套话、空话,把高深莫测的道理转化为接地气、冒热气的“土味话”,真正练就“走得进、坐得下、聊得开”基本功,发出理论宣讲“好声音”,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融入群众,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从而凝聚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
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新时代以来,群众工作出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工作要求更加务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走入田间地头,进入百姓家中听民意、访民情,正确地认识群众,正确地看待群众,时刻把握群众愿望和诉求,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如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层出不穷,广大党员干部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蹲点式调研,掏出自己的“心窝子”,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吸纳基层的“金点子”,在倾听群众的所思所想中拓宽视野,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增加经验,切实将调研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助力发展。
坚持弘扬和传承党的重要经验。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事关执政之基。把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和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结合起来,推动各种矛盾问题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形成基层治理工作闭环。“信访”是一件大事、要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我们要准确把握“浦江经验”的深刻内涵,将信访接待作为检视整改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自己群众工作能力和作风的重要“试金石”,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变“被动调解”为“主动服务”,用“放大镜”从根源上查找案件原因,心贴心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向前一步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让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件件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事事有落实”,切实把问题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重要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我们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最终落脚点,直接联系群众,距离老百姓最近,有许多复杂的问题,不到现场就没有最直观的感受,干事、办事就会大打折扣。我们要主动到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基层一线进行现场办公,紧盯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急难愁盼”,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把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时刻牢记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想办法办、决不能放,需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拉近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搭建领导干部与群众百姓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