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拥挤的地铁里,听娜塔莉波特曼2015年哈佛毕业演讲。语言平实、俏皮,带着女人的骄傲以及女星的光彩。波特曼小姐从自己孩子玩一个投篮游戏开场,讲到追究成功,追究结果的奖励,是人的天性。在追究所谓结果、所谓奖励的过程中自我感受最重要。结果是糖是奖励,但是过程自己有没有真的感到快乐、成长以及能否忍受这个过程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哭着走完所有艰难的历程、无数次想要放弃都不可避免,套用一句熟语“这个无数次想要放弃的过程,你并不孤单”。波特曼小姐分享了自己在哈佛求学过程中为如何完成50页的作业挠头,在拍摄黑天鹅过程为完美标准的跳舞动作而焦虑。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有标准的要求,有阶段性奖励的要求,这种达不到标准或者完成不好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会让自己更加沮丧。最终达成的结果也许不完美。但是,不完美、一点瑕疵才是真的自己。
回想近年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算法在决策中作用的话题。大数据分析与大家熟悉的统计方法,在结果上,到底有多少不同?大数据是方方面面all data 的归纳。统计分析是限定条件,选择主要的可能因素去调查、统计数据。根据万维刚老师的讲述和评论,应该说最终的主要结果是一致的。大数据因为样本数量足够大也更能具有说服力。但是是不是真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就能代表绝对科学决策,算法至上?当然不是!意外和意会的决策才是推动事态具有突破性和标志性进展的根本。
综上,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看清方向,瞄准目标,接受自己,享受努力的过程。剩下的交给时间!
最近的一个栗子。
前同事,大龄未婚未育女青年,因生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求职。面试中被问最多的是:结婚和生育计划。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找了一个月,面试了N家公司,尚未拿到offer。一个猎头顾问,建议该女生在简历上写明“近期无结婚计划,如果结婚,会做丁克”。该女生苦恼的向我吐槽时候,我忍不住骂了那个出主意的猎头顾问,当然也骂了这个"病急乱投”’处于求职惶恐中的女同事。试想,简历上加上这句话,是不是能够改变不再被问?还是让对方相信你的承诺?No!只会成为面试官忍不住关注、追问并且纠缠在此点。简历中其他职场经验、曾经的成绩在这句话面前只会是陪衬。
大龄、未婚、未育是状态,不是过错。这个状态,是一个人的选择,是生活理念,和工作能力并不直接必然相关。选择一名求职者,是选择对方在经验、快速适应能力以及价值观与公司倡导理念等各方面的匹配,选定了这种匹配度,就应该接受求职者现状,包括年龄、性别、婚育状态。
当然性别和婚育是女性求职者,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录用女性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关键、决定性因素。企业招聘时,可以要求求职者确保在职的每一天尽职尽责,努力尽力完成任务,但是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对今后的生活理念做出表态和承诺,难道,有这句承诺,就真的嫁给公司?那是否以为着公司可以一直养着对方、不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要求每个求职者必须做出承诺或者过度关注此问题的企业,不去也罢。今日选择如此之偏,他日用人必弃之如敝履,职场的我们,何必自降底线。
女人们,接受自己每一个状态,对每一个结果负责。内心的不安全感或者无经验,去迎合别人的过程很痛苦,如果无法克服,那么不必非要纠结客服,努力发展、开拓属于自己的路,比如我就是哪个数据做的很差的分析员,努力和excel较劲的同时,或许我在翻看客户公司管理或者历史事件时,就能从高级管理层选用路径发现了这家公司战略决策形成及执行的路径,或者我总不会聊天、做不好沟通聊天中问对问题,但是我的PPT做的比电影宣传片还好看!
或许,我32岁,没有男友、没有房子、存款4位数而已,但是,我就是那个唯一的、愿永远尝试突破自己的我!!
没有精准之路,重要的不是路在哪里,而是如何选择,如何走下去。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