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哲学方面,前文介绍了丁小平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认知哲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他所揭示的肯定嵌否定规律。在哲学史上,能够在一般哲学领域揭示规律的只有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丁小平先生在一般哲学方面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使辩证法走向成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成熟”,而不是“完善”。在传统辩证法那里,不仅规律和范畴揭示得不全面,而且在应用时会发生困难。比如,人们并不知道从根本上说,对立统一规律是演化规律还是作用规律,这与人类没能揭示肯定嵌否定规律有关。
孺子牛:论丁小平所揭示的肯定嵌否定规律365 赞同 · 65 评论文章
丁小平辩证法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体现:
首先,丁小平指出,物质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过程构成世界。每一事物都按照世界的顺序性不断地演化着,有量变也有质变。这个与时间同向的演化方向可以称之为纵向。同时,每一事物又与并行的相应事物构成矛盾,而余者作为矛盾居于其中的条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即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统一、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这个与时间延续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之为横向。从纵向上说,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演化就是肯定嵌否定结构在本事物与它事物的横向相互作用下的辩证否定(有时也会发生负否定)过程。从横向上看,事物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所呈现的量变和质变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从而使事物或处于暂时动态平衡(包括接近或远离),或吞噬(包括混合),或合并共变(包括化合、聚合、加成、复分解,当然,抵消也是合并共变,比如正负电子抵消作光子,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3]),或分开(包括分解),或重组(包括置换、取代)等互相作用。据此,我们把规定事物横向关系的规律统称作作用规律,把规定事物纵向关系的规律统称作演化规律。这样,不难发现,对立统一规律属于作用规律。
其次,丁小平指出,世界就是万事万物在横向上相互作用着的、在纵向上量变质变交替的并行演化过程。当然,从横向上看,一方面,一事物是其上一级事物矛盾双方之一方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事物自身也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从纵向上看,一方面,一个肯定嵌否定结构是其上一级事物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肯定嵌否定结构又由若干个下一级肯定嵌否定结构构成。在这个横纵交错的作用的演化过程中,一事物横向上除了各个对立统一关系之外还有作为事物存在的条件的交互作用关系,本事物与若干它事物构成的若干对矛盾在其外界条件下对立统一,从而决定事物自己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状态;一事物在纵向上除了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外并不受其它作用,在自己消亡之前,自己的肯定嵌否定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化或者生出子事物现象和与它事物的合并现象,决定处在一定外界条件之下的横向的若干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最后,丁小平指出,一切事物,在横向上相互间表现为包括对立统一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在纵向上表现为组成事物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就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不分主次的基本规律,而量变质变规律不过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数量表现,不是与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并行的独立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仅仅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特例。之所以会有否定之否定,是因为有辩证的否定。之所以不同的事物都会发生辩证的否定,是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组分不同,但却有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结构,而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是肯定嵌否定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物质前提。
此外,丁小平与叶丹还建立了全新的规律学说。现实中,最权威的规律定义为:“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肯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其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强调指出:“只有事物内部的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6]从表面上看两个定义似乎不同,其实是一致的。“本身”是谁?还是“事物”。也就是说,事物是规律的载体。为此,丁小平指出:“如果是这样,就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α事物的n肯定阶段中的Γ本质对Π本质发生必然的作用,β事物的n肯定阶段中的Θ本质对Ξ本质发生必然作用,α中的Γ本质也对β中的Ξ本质发生必然作用,那么,当α事物和β事物发生否定进入o肯定阶段后,或者此前的m肯定阶段,都会有Γ、Π、Θ和Ξ中的某性质消失或尚未发生的状况。因此,也就会有其中的必然联系(即规律)要么因为事物处于m肯定阶段而尚未发生,要么因为进入o肯定阶段而消亡,于是,规律就成了事物所孕育的东西,即规律随事物的发生而发生,随事物的灭亡而灭亡。这显然是荒唐的。”按照这样的逻辑就会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也是如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在全世界灭亡、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在全世界取得最终胜利,就不能说这个规律已经最终形成了。”[7]这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的说法等价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的规律”的说法。如果规律是滞后于事物的,那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就成了笑话吗?再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8]还有恩格斯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9]如果当今的规律理论是正确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不正确的。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规律才是正确的呢?丁小平早就在自己的哲学中指出,在有实在与虚在之分,并不是所有虚在都是实在的现象,规律和规性就是独立的虚在,而且是永恒的虚在,它们独立于物质,但规定着物质的运动。规律和规性与运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而规律和规性不是。规律和规性是有内容的,而且是形而上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物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表现,这是形而下的东西,它们不是规律的载体,规律也不是它们孕育的。如果把规律比作刑法,那么,事物就相当于罪犯。刑法规定罪犯的刑罚,法条也与罪犯的行为本质对应,但是,刑法并不是罪犯制定的,罪犯也不是刑法的载体。
丁小平与叶丹接着指出,列宁意义的规律的结构是两端的本质嵌套通过中间的必然联系连接,即一个必然联系连接两端的本质嵌套,当然,连接可以是多杈的,即端处的嵌套可以是多个。具体事物之间的本质或者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诸本质一旦与嵌套的形状与尺寸相一致,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被该必然联系所规定。规律还有一种非列宁意义的,相对于列宁意义的而言,丁小平暂且把它叫作规性。规性的结构是嵌套连规定性,即只要具体事物的本质的形状和尺寸与嵌套一致,该事物就有此规定性。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具备中间是必然联系而两端是嵌套的结构,也就是说它陈述的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质之间的必然关系。
在解释规律概念错误和混乱的原因时,丁小平指出,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也是数学、自然科学家。而此后,几乎所有研究规律的学者都要么哲学一流,要么科学一流,要么都不一流,这样一来,他们弄不懂恩格斯的“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10]的定义,所以,虽然前苏联的教科书也曾用过这个定义,但最终哲学界还是把它放弃了。如果恩格斯的规律定义沿用至今,虽然会存在问题,但不至于这样幼稚,也可以不区分规律和规性。
在丁小平与叶丹的规律学说中,还顺便解决了一个长期弄不明白的问题——回答了社会规律和规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统称之曰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和规性的根本区别。丁小平指出,社会规律中的必然联系和规性中的规定性的组分中包含人,而自然规律中的必然联系和规性中的规定性的组分中不包含人。这样一来,当人顺应必然联系和规定性中的要求时,社会规律和规定性就及时发生作用;当人抵制必然联系和规定性中的要求时,社会规律和规性就延迟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和规性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丁小平接着指出,既然如此,人类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涉及主观能动性问题;人类在面对自然问题时,就不涉及主观能动性问题,除非把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泛化。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就表现为按照规律、规性和它们所决定的命题主动行动,当然,前提是科学地判断其当前的历史阶段。
丁小平顺便指出,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1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只能叫作科学的命题,它们都是现象性的东西,背后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才是规律。在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任何把先验的规律和命题说成是后验的,或者坐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坐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行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诚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12]这与马克思的论述是一致的。因为在论述生产关系变革时马克思指出:“这个意识(笔者注:指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3]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冲突后,社会革命理论——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发生,然后,发生社会革命,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变更,继而迎来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绝不是坐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冲突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