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基层文工团的一名歌唱工作者,按现在的职业分类就是一名专业歌手,似乎可以秒杀现在满大街的歌唱爱好者。
其实在那个久远的五十年代,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寥寥无几,文艺团体选人的标准就是长得好看一些,加上嗓门比较大基本上就可以了。
母亲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标准的。父亲也算是文艺爱好者,虽然从事着与文艺毫不相干的工作,但相同的志趣肯定是他和母亲最终走在一起的最大因素。
小时候的音乐记忆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的,虽然因为幼小的年纪对社会和家庭的感受是懵懂无知的,但时代的气息却隐隐约约地弥漫在每个空间。
这种气息来自于收音机,也来自于父母的歌声。赞颂和战斗的歌曲是永恒的旋律,简单直接,旋律昂扬。
我们好像每一个人都已经忘了自己的思考和情绪,只为国家的大事而歌唱。
即便如此,听父母亲唱歌仍然是我们全家那个年代最幸福的享受,也许也是唯一有质量的精神生活。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期而至,不仅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主旋律歌曲已经不再是唯一,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歌曲迅速地弥漫在大街小巷。
尤其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所谓靡靡之音为甚。我们姐弟仨也不再痴迷于父母的老歌。
也许是基因的遗传因素,我们姐弟仨也喜欢唱歌,歌声经常荡漾在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只是父母亲好像已经学不会这些新歌了,只是偶尔在家庭聚会时唱唱“我的祖国”,算是个情歌吧。
不知不觉,我们姐弟仨都已成家,为了生活,分散在四面八方。第三代更是留洋出海。
过去我们曾经生长过的老房子里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父母亲。每次去探望他们,推开房门已经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
父母和我们的确都已经唱不动了,我们要做的是把电视机打开,找到音乐节目,比如最近中央台音乐节目的“乐龄唱响”,那种只有老年人喜欢的音乐。
尘封已久的音乐响起的瞬间,父母亲的注意力就会立刻被吸引过去,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之中。
这时候,家长里短,世事纷繁,仿佛一切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