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棋”,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感慨一生。
1.
记得小时候在老师家“全托”的那段时光,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阳光灿烂,安静,悠哉日子的画面。当时唯一的乐趣便是在课余时间和补习老师对弈象棋。
每每在茶余饭后约战个三五局,却总是被“吃”的一干二净。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明明在落子前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可是依然被挨个“杀光”,我方的棋盘上总是空剩一个“光杆司令”杵在那儿。我那个时候就是个倔脾气,即便如此也拒绝投降。日子是“俱往矣”,都一去不复返了,但当时下棋的那种滋味还在,总令我回味无穷。
下棋有意思,研究棋也有意思,古往今来下棋的人多,看棋的人更多。人人皆知人生如棋,可知棋盘上棋子为什么各有各的走法?恐怕没几个人能说清楚象棋走法的来源,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开局明明公平公正,解决却有胜有负,真是奇妙。 有的人会觉得这话稀松平常,但代入一些例子就不这么认为了,比如为什么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有优有劣?为什么同一时间毕业的学生有高有低?为什么人老的时候有的健健康康,有的疾病产生?这些例子都是开局相等而结局不同的常见案例。
2.
简单说一说我下棋时所悟出的道理——要想赢,首当其冲的因素是控制自己的出错率并等待对手犯错。 一个莽撞的人并不是输在对手的狠毒,而是输在自己挖的坑里,唯有保持慎独,等待对手出错,才有创造拉开差距的机会。
其次是见好就收,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对手出错的回合于己而言就是机会,不过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谨慎观察形式变化,有时候乘胜追击是一种智慧,穷寇莫追也是一种智慧。
最后就是消耗对方的优势,象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颗棋子除了走法不同、数量不同以及主帅的特殊性之外,没有孰大孰小之分,因而在常常出现的、那种相互胁迫互为人质的时候,务必要及时发现对方擅长的棋子。当自身擅长的棋子被胁迫时,应尽力保住,而一旦胁迫了对方擅长的棋子,应尽早“拿下”对方擅长的棋子,那么剩下的棋局就都是用自己擅长的棋攻打对方不擅长用的棋了。这么做一来可以打击对方的信心和耐心,让他紧张、迷惘、短视、大意,二来棋盘上经过一番厮杀之后,行军布阵的空间会大大扩大,用此时自身擅长的棋会更好的发挥出效用,因而创造出“田忌赛马”的局势。按照这样的方法对弈,就能起到深谋远虑、处变不惊的作用。
3.
世俗道理不过是围绕着“如何赢”进行的,与世俗的道理相比,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哲理才是对人最有启发性的行为。比方说——我认为下棋就是一个很好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行为。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在"的意义做出了阐述:
“在”——指是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用棋子和棋手来表述这句话就是,首先要有棋子,才能有棋手;有象棋棋子,那么才有象棋棋手,有围棋棋子,那么才有围棋棋手。如果世上没有象棋、围棋之类,也就没有名义上的象棋棋手、围棋棋手了。要想知道各种棋的都有什么样的下法,就要先确定棋手都是谁。这种棋手还没确定的时候,棋子一定已经准备好了,不论最终棋手会是谁,棋局也只是尚未发生的多种可能性之一,明白这个,也就明白什么是“它的‘在’就已经明确了”。
从棋局中发现哲理性,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4.
不论红方还是黑方,刚开始之际棋盘上的势力是均等的。七种棋子,只有四种能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卒”,“隔山打牛”的“炮”,“横冲直撞”的“车”,“声东击西”的“马”,其余三种受规则的制约,相和士都不能离开主帅身边,于是他们只能坐镇后方,既要防范入侵之敌,又得运筹帷幄于伊始,奋不顾身至关键。
然而一盘棋里最特殊的莫过于主帅了,虽然至始至终都不能离开小小的“营帐”,却是全局最重要的部分,失去了主帅就意味着败北,即便终日待在后方,却能在某些的时候据险要位置“祭出杀招”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而一旦受到别人致命一击,便会输掉。主帅的设置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谈论"我"的"在"就是谈论世界。我们下象棋的时候,棋手虽然身处现实世界,但是同时也身处棋局之中,己方所有的棋子都是自己意识的体现。谈论每一步的走法、得失、成败,本质上是在谈论自身的命运。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既会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也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以及一切过后的虚空。这在棋局上就体现为:
①一盘棋最终必然会产生三种结果;
②每种结果在离开这棋盘之后便失去意义了;
③所有结果最终只以感受的形式存在,没有实体。
人生如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