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三公子的《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一书。虽然我工作时间已超过7年,但这本书对我的冲击远超我的想象。
一直以来,我对理财类书籍都比较排斥,因为“CPI”、“基金定投”、“大盘指数”、“持仓股票”、“大盘蓝筹股”等等一系列的词汇在我脑子里完全拼凑不出任何有意义的概念,加之各种柱形图、饼状图、数据分析,让一向对数字不敏感的我甚是头痛。而我对理财的理解仅限于储蓄和消费,而且还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尽管近年来理财类书籍一路热销,我却从未入手过任何相关书籍。买三公子的书也是因为之前在读“How to read a Book”(《如何读一本》)的时候,突然对自己所读之书仅限于单一的文学类而深感惭愧,于是立马在某网上购买了相对容易理解的理财类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其实,直到下单前一分钟,我还在犹豫是否真有必要买入理财方面的书籍。但是,我的顾虑在翻开三公子的书之后立马消失了。
刚开始读此书的时候,我更加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储蓄、控制消费支出、购买基金、投资股票等理财手段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创收和接近财务自由。后来,在作者一系列有条不紊的理财进阶和每一年的财务规划和反思中,我才真正明白作者一直在强调的一个点——理财即规划人生。而让我更加震惊的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排斥理财类书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对金融词汇和数据的恐惧,而是对“规划”的畏惧。
读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任何“规划”的概念,因为似乎大家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这样走来的。本科毕业后,因为与省教厅签订了协议,未来五年的人生道路已经非常清晰:工作(三年)→返校读研(一年)→边工作边写毕业论文(一年)。加之在五年期间没有家庭和租房负担,对工资也没有什么储蓄的概念,所以,拿到硕士毕业证毅然辞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有的存款仅有五年住房公积金兑现的四万元,而且当时的自己对未来的职业也没有任何规划,仅凭着一腔热血就来到了这座城市。
搬家、半年的房租、购置生活必须品等一连串事情之后,总算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而存款也花掉了小一万。虽然仍有存款,但城市的消费水平让在小镇上生活了四年的我突然有了危机感,于是开始慌乱的四处求职。我是7月中旬安顿下来的,7月底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当时的工作量很小,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四处找工作。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已被本市的事业单位“封杀”,(本市对事业单位编制有这样的规定,即从事业单位辞职的人员一律不能再参加任何事业单位考试。)所以当时的求职权当职业跳板,作为下一年的事业单位考试之前的一个过渡而已。或许是因为抱着不会待太久的心理,在比对过两三家培训机构之后,很快就选定了一家发展相对成熟的机构,并于8月初正式入职。
虽然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培训机构和公立学校相似,因为都从属教育领域,但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粗略来看,公立学校旨在大方向上为孩子的成长引路,而培训机构则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侧重孩子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的目的非常明确,而机构对每一位培训教师的要求也非常具体。因此,在刚涉足培训行业那一年,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被全盘洗牌,之前四年的工作经验也一再被否定和质疑。也是在那一年,我开始问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一名老师。
从薪水方面来看,自2011年以来,教师工资一直都有上调,截至2015年年末,即我辞职那一年,本市中学教师的工资大致在3200-4000元之间。而我当时的工资并不稳定,大致在3000+,还没有五险一金。所以除去每月800元的房租和2000+的生活费,不仅存不下什么钱,之前的存款也在不断减少。
基于对以上情况的综合考虑,在2016年7月我离开了第一所培训学校。这一次辞职后虽然给自己留了一点喘息的时间,但突然的无所事事让我无所适从。于是8月初,我和一自主创业者合作,准备把ta之前在做的培训机构做大。整个8月,除了给一批初三的学生上课之外,还需要和合伙人一起四处找房源、装修、筹集资金、找投资人等。到8月底,我整个人已濒临奔溃边缘。不是因为累,而是从心底里讨厌自己在做的事。最后,当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我和合伙人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理念分歧。于是,我退出了创业团队。
对于那次创业经历,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无疑是冲动失策之举,但是,正因为那一次失败的经历,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年9月我入职新的培训机构,正因为之前创业的痛苦经历,面对新工作,我比之前更加投入、更用心,即使有时需要超负荷工作,也不会觉得辛苦。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该培训机构的凭实力拿薪水的管理机制也让我学会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重新给自己的职业定位。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改变和成长。所以我才会在之后考进某高校的时候犹豫不决,我害怕刚在职场建立起的信心会在新的环境中崩塌瓦解。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进高校是最合乎常理的选择。
2017年4月,即辞职前两个月,我买下了一套房。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以其每月交房租给别人供房,不如自己买房还房贷。”觉得母亲的话很在理,于是我屁颠颠的加入了房奴一族。按当时自己的存款金额和父母的资助,以及自己能接受的房贷金额来算,我把购房和装修金额定在60w左右。可是,最后连买房带装修竟然破8。这就意味着,我的债务无形中增多了20w。对于从小到大没借过钱的我,这笔债务在心理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于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我不得不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仔细权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抱着这种“还债”的心理重新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总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每次工作中有不顺心的时候,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等债务还清了,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了。”可是,这笔债务要何时才还得清呢?这成了过去几个月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
直到读了三公子的《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我才开始重新审视工作与债务的关系,不再把工作被动的役属于债务,而是把工作视作财物积累的重要途径。这看似小小的改变,却让原本消极还债的自己开始积极规划今后的收入分配,进而对之后五年的工作和人生也有了一些明确的想法。这就像三公子在书的开篇所言那样,很多人不关注理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理财目标。所以,此时的我庆幸在迷茫失措中读到三公子的书。
虽然现在的我对理财仅有那么一点点模糊的概念,但相信一旦学会认真对待金钱,合理规划财物之后,自己今后的工作和人生也将从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