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自己很感性,拿得起放不下进得去出不来;有的人说自己很理性,当断则断不受其乱。我这里谈感性和理性,不去查看百度知乎辞海里那些冗长的解释,只依我的观点,感性就是追求体验最优,理性则是追求利益最优。这里说“最优”而不是“最大化”,意思是并不是每次都会选择体验/利益最大化的那个,而是长期、整体来看,让最终结果最大化的目前最优解。
感性的产生是外在主体对我们的感官有刺激,形成大脑印象,而我们又把这个印象转变为一种感受并强化。所以感性的人容易对一切人事物产生“情感”,并且接触次数越多,大脑累计感受越强,久而久之便难以舍弃。例如从小戴在身边的饰物,或者陪伴你整个大学生活的一支钢笔,甚至你的结婚戒指。当你看着这些东西时,心中或许在想,“我和这个小物件已经有感情了,它承载了我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是的,它只是“承载”而已,本身并不会和你产生情感,你看着钢笔/戒指时候满心的不舍与怀恋,那不是在还念当初的戒指,而是怀念当初的自己,你不舍的只是过去的自己。你之所以经常拿出来看,只是为了再次体验“回忆过去”的感觉。感性中的“怀旧”与“不舍”只是怕丢掉这些东西后,没有办法再重温“回忆往事”这种感觉体验了,只是为了体验最优。
当然感性不只是多愁善感,积极阳光向上也是一种感性的生活状态。同样的,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沉浸在类似“积极阳光”“自律”这样的体验中,体验好了心情就好生活就好。
甚至“爱”与“亲情”这些情感,蔡叔有过解释,我就不在赘述,本质上都是对自己体验最优的追求。
而所谓“理性”就是寻求利益最优。越是理性,越是多的排除其他因素,例如前面提到的感性。有人说绝对理性的人六亲不认,就是完全排除情感成分,做出利益最优的选择。这里的“利益”不是贬义,也不是单指观察者本身的利益。理性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也可以站在其他角色的角度判断他最“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哪种。
有人说理性的人都比较木讷,差不对意思的一句话是“特别聪明的人都有点儿其他缺陷。”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论调,人都有缺点是真的,缺陷就不至于。真正聪明的人,不只在某方面出类拔萃,在其他方面也高人一筹。就像爱因斯坦最大的缺点是数学不好,但他的“不好”是指15岁就掌握微积分的基础上,后来最终水准不足以解释自己的相对论,所以显得数学很差,难道我们能说爱因斯坦数学不如我们吗?
还有一句话很残酷“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感性,也是理性决策的一部分。”还有一句话更残酷“如果你发现你和一个人聊天觉得很舒服,你觉得你俩太投缘了。那么他的情商和知识含量,肯定是远远超过你的。只要他愿意,他跟每个你这个级别的人,都能达到这种心有灵犀的程度。”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他和每个人都“可以”心有灵犀,但他却只“愿意”和你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