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一共330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摘要:课程设计应该是每个培训人必备的能力,当然做了些年的我也知道一些基本的东西,但是这些零散的东西并没有形成链接,并不能成为我们固定记忆,进而被运用,所以多学习一些模型,多看些经典的书籍是非常必要的。培训师的习惯,就是经常思考,思考身边的事,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思考事物的联系。
关键词:why-what-how-so、五大结构11个任务、流程步骤法、成功因素法、典型问题法、大象和冰箱
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项-讲师赋能,简单来说就两个事情,第一教别人怎么做课,第二教别人怎么讲课。
01 课程开发的困惑
最近正好承担一个《结构化PPT设计指南》课程的讲授,刚开始看到这个课题,有一堆的东西想可以放进去,金字塔原理、课程目标四元素、给人讲的PPT和给人看的PPT、标题目录自我介绍怎么写,加涅教学九步法等等
当迭代了三个版本之后,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不过有一条线是越来越清楚了“少就是多”要聚焦在课程结构以及课件交付标准。
所以,看书看书看书!当遇到困惑的时候,找前人给些建议!
这就是今天要推荐的书《结构化课程设计》,作者罗长江,曾先后服务过华为、美团、顺丰等公司,书中也举了非常多相关的案例
课程开发是培训者必备能力!
作为一个培训从业者,课程开发应当是一个必备的技能,毕竟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对于培训来说,你把项目设计的像花儿一样,内容却是一坨便便,学员学不到东西,满意度自然不会太高
02 主体内容5大层次11个任务
看了这本书之后,将我之前混乱的课程开发的思维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对我来说是比较有启发,里面举的例子和方法都非常实用,可以直接拿来主义
整本书的核心框架就在围绕五大框架,从需求到展现给学员:
①情景层:
以终为始的分析业务的需求,也就是现状和期望的差距,是不是一定需要通过培训课程解决,如果是,那就据此制定一个教学目标
②结构层:
龙头凤尾黄金肚,结构层就是讲整个课程的结构怎么设计,以及课程主体的黄金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的逻辑去设计
结构层是一个课程的主体内容,内容模块横向的联系、纵向的联系是怎么组织的,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作者提了一个母结构:why-what-how-so
一般的课程的结构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设计,大的课程结构可以这样设计,课程的每一个模块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设计;
第二就是主体内容设计好了,那么头尾怎么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峰终定律说的是影响一个人的体验的,就是在开头和结尾,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提升学员学习体验
③脚本层
脚本层就是当我们已经清晰的勾画了整个课程和每个模块的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去具体的填充相应的内容,这部分可能是具体的模型框架,比如smart、比如PDCA、比如时长营销的4P原则;
第二步就是每一页的细节的刻画,大道理我们都知道,怎么样让这些大道理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为我所用,这才是重点。
无论是“干货”还是“湿货”,对于教学来说,都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细节刻画,要对内容信息进行有效编码,并提供“支架”加以更详细的阐述与呈现,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吸收、记忆、提取。作者提供了七个支架,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举例说明、找信任状、媒体辅助、近似类比、差异比较、汇入框架、即时体验等
④策略层:
这层是指老师应该怎么讲、学员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现场的氛围应该如何打造。
老师讲的流程PDC:呈现-示证-检查
学员做的流程TASF:任务、行动、展示、反馈
氛围燃的方法FIELD:学员与自己的内心/心流(flow)、学员与要学习的内容信息(information)、学员与授课老师(educator)、学员与其他组员(league)、学员与所处的领域(domain)
⑤表现层
表现层其实很简单,就是内容都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做PPT的设计与美化了,并设计一些配套的学习资料,比如学员手册、现场的知识海报等等
每一层我们需要花的时间
03 课程设计的三个结构
在设计课程结构的时候,一般我们整体的结构可以按照WHY -WHAT -HOW-SO去组织课程整体的框架, 在主体的横向内容的呈现结构中,有三种结构
流程步骤法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划分为流程步骤来处理,一个工作任务或者目标可以被分解为几个任务或者目标,通过金字塔原理的MECE原则,这样每个任务和目标的达成,也就意味着总的任务或者目标的达成,这是一种常见的课程结构,用这样的课程结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关键流程或者任务、然后对他进行详细的拆解和细节刻画
成功要素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解决问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流程步骤,但有时候学员已经知道做某事的基本逻辑了,因此就不那么关心基本步骤的流程了,而更加关心每个步骤下的核心要点或某些关键步骤下的各类方法、关键组成要素,只要掌握了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大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发课程模块时就要分析完成任务的关键成功因素
典型问题法
有时,学员已经了解了做某事的基本流程,也知道成功完成它的关键要素,但在实际操作时,可能还会出现各类问题。敏锐的开发人员会预测或捕捉到这些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排序、归类,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每一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就构成了一个课程模块。此方法往往直接针对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成了探索或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所以常常受到企业的重视。
三种方法的区别
04 大象和冰箱的案例
把大象装进冰箱这个课程,面对某些学员的时候我们就是按照流程步骤法去做
流程步骤法 大象和冰箱的课题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对于这个流程,一般人是能直观理解的,在操作层面上,第一步与第三步都不算难,而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这个任务可操作性不强,具体怎么装进去没交代清楚,所以要再继续细分。
比如可能再分成:一、把冰箱的格子清空,打通成一个格子;二、在冰箱里放上大象爱吃的食物,引诱大象贴近冰箱;三、趁着大象把头伸进去吃东西时,在大象屁股后面用力把大象推进冰箱;四、调整大象的姿势,让其所有部分都不露于冰箱外。
这样分解之后,加上前后关于开门关门的步骤,“把大象装进冰箱”就成了六个步骤,它是好理解并可执行的。
成功要素法 大象和冰箱的课题
背景:对于把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学员已经不再关心基本的三步流程,更关心的是做好哪些关键事项就可以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方案:第一种情况是,我们可以先考虑影响任务完成的多个变量,找到某个关键变量后,再把其包含的几类典型类别作为不同对象逐个攻克。把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中,假设冰箱大小固定,对于大象本身,可能的变量有体积、年龄、性别、力度、温驯度、在象群里的威望等。如果以大象的体积与年龄作为关键变量,则可以分成新生大象、幼小大象、成年大象、巨型大象、老年痴呆大象。每个元素对应不同的装箱方案,就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
第二种情况是,不必穷举某个变量下的不同情形,而在完成任务的多个变量中找到某些关键的变量,提取后作为关键要素组成各个模块。为了完成把大象装进冰箱的任务,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任务的完成,我们要找出成功完成此任务的最关键因素,比如,冰箱要足够大、大象已被驯化、执行人与大象的关系好、冰箱门要牢靠、冰箱不能通电等。找出这些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要素后,可以将其各自单独组成一个模块。
第三种情况是,将在某具体情况下的操作封装成一种(类)方法做某事会有多种(类)参考方法,找到最有效的、最值得推荐的方法进行列举,每种(类)方法就是一个模块。“把大象装进冰箱”的可能方法有美食引诱法、亲子引诱法、异性引诱法、蛮力抬举法、火烧屁股法、空间放大法和大卸八块法。以上每种方法都可以组成课程的一个模块,实际解决问题时我们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方法即可。
典型问题法 大象和冰箱的课题
背景:对于将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很多学员已经知道了可能的操作方法,也了解了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要素。但还是有不少学员在操作方法和寻找关键要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憾
方案:我们就需要考察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哪些问题,然后提炼汇总成问题模块。可能的问题有,如何与大象建立信任,如何让大象听从指引,如何不伤象牙与象鼻,判断关冰箱门的时机,等等。
05 启示
这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各种知识付费也提供了很多干货给我们,为什么我们依旧没有办法“过好这一生?”
有种答案是因为我们听得都是那些零零碎碎的不成体系的各种零件,并没有真正去追寻那些 有成熟模型的、有经典图书和理论体系的比较辛苦的那种学习方式,固然并不能将这些在大脑中连接起来,也就无法使用。
深钻是痛苦的,也是有价值的,多去读书,读经典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