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我的疑问。
最近有朋友问到跟某朋友的关系,我没太在意。近期工作上特别忙,作息也很颠倒,被一问,才想起许久没见了。
据上一次相见有段时间了,这期间,微信或电话问候也少,群内互动也少。似乎是哪里出了问题。
以我的直接便打电话过去,想要聊一聊。
电话没有接,朋友电量不足,还有要事处理,沟通作罢。
后面几条信息往返,愈加觉得不对,朋友说帮忙可以,没空玩了。
我们的相处仅限于帮忙,还是仅限于玩?
意识到话里的机锋,再发信息便不回了。
当天晚上失眠了,辗转反侧,又没法直接约出来聊一下。
回溯以往的相处,以主动开始,愉快开始,中间有波折,又回归和谐。有一起出游的经历,也有共同组织活动的协作,亦有咖啡简餐的亲亲之见,或者彼此惦念的牵挂。
在这段关系中,我总感觉自己是被照拂着、关心着的那一个,也希望有所付出和答报。
朋友是外向开朗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很敏感,她在的地方总是能够控场,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喜欢链接,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她是行家里手。
我则是个学究气颇浓的人,关于文学艺术可以侃侃而谈,医药健康略知一二,不熟悉的领域就只有听着的份。突出的优点是为人真诚,笨拙而直接地表达关爱。缺点是不甚通达人情世故,尤其不擅长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在关系的维护上,我想发挥自己的作用,总不知如何下手。总感到欠了别人的一般,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此,当有人问到出了什么问题时,我一下子就紧张起来。除了自己梳理相处的细节,还咨询身边的人,略微窥出了一些端倪。
事件大致有二:
一次是出游,到山中共同拜访一位老者。老者是我的忘年交朋友,我希望把老朋友介绍给新朋友。殊不知,新朋友并不喜欢那样的环境和氛围,感觉受到了冷落,便独自跑到山门蹲坐。我苦劝不回,又不好拔腿就走,挨了些时候到底下山回程。
另一次是出于对中医的喜好,想要入门读一本书,拟组织个读书会,在聚会上谈到此事,朋友也在。当场有两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参加,其他人没有明确表态。后来,读书会如期举行,两位有兴趣的同学参加了,另几位未征询意见是否参加。
关于出游的事,我们发起了沟通,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引荐人,应该承担起照顾到新朋友的责任,让沟通交流愉快地进行下去,在意识到有人受到了冷落时需要主动去提供温暖“帮助”,让人免于处在尴尬的境地中。
我以为这件事情说清楚说开了也就过去了,却没想到这件事如同一颗钉子一般,嵌在了朋友的心里,一直都在生疼。
第二件事,我是全然没有注意到问题所在,经人提醒,才顿悟到自己做的确实失礼。邀请不邀请是礼节,来不来是别人的决定。
问题一丢出,我似乎理解了朋友的生气、难过。有所期待,才会被伤刺到。
两次事件,无一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少了一重他人角度的关照,显得如此一意孤行。
别人在他处“受苦”,心大的人全然无知,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又是世间常常发生的“悲剧”。
问题出来了怎么办呢?
当然在沟通,沟通是个技巧,关键还在一个“心”字,也不在心字,而在一个“行”字。
如何用行动表达真的关心,用行动表达支持,用行动表达心中有彼此。
具体的行动计划:
1、22日线下活动
2、31日跨年
不吝把自己无知的一面解剖出来,正视它,优化它,深知这是成长所必经的路。最可怕的是无知而不自知,不再有人直接告诉你你在什么地方无知了,那种陷入绝望的沉默才是最可怕的。
不论结果如何,我想承担起主动沟通的责任,这虽然是我不擅长的事,但希望自己通过学习,通过改正,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