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手中有两支铅笔,你手中有一支铅笔,我比你多几支?
生:一支!
我:我手中有三支铅笔,你手中有一支铅笔,我比你多几支?
生:两支!
我:我手中有十支铅笔,你手中有四支铅笔,我比你多几支?
生:……
今天的课题是移多补少,导入的时候我并没有用课本上的例子,而是利用活生生的资源,学生。我找了两位同学,给其中一位同学发14张积分卡,另一位同学发10张积分卡,然后提问,怎么样,你们两个手中的积分卡就一样多了呢?一张一张给,很快答案就出来了,多的给少的两张!跟着课件又熟悉了一道题,我感觉同学们都很聪明,顺着这个思路这节课的内容很快就掌握了。可没成想,脱离了实物,为了引出算式,我口头提问的时候出现了上述的状况。其实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只有个别几个孩子理解不了,但就是这几个孩子让我犯了难,实物、画图,都能回答上来,为什么脱离了具体实物的支撑就不会了呢?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一下,没有“备学生”,现在备课不光要备教材,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更要备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感觉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学生很容易理解,没有考虑到个别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也就没有做好预案如何面对课堂中孩子理解不了的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孩子,准备好多套预案,孩子理解了顺着思路继续走,当孩子不理解的时候也要换一种思路进行引导。
数学进行到了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贾凯媛在十以内加减法的时候用数指头的方法还能解决,现在有点跟不上节奏了,逼不得已,我让她把十以内的分成写五遍,每天晚上回家背,必须达到说出算式立马出结果的程度,不然以后得课程真的很难跟上,跟家长也沟通了情况,希望能尽快赶上。
现在一点点的引导孩子的数学思维,慢慢提高孩子的理解推理能力,没有这种思维,脱离了实物支撑,孩子们就抽象不出模型,数学也就难学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层次的挖掘教材,为孩子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