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些被稀释的习俗
乡愁是一道妈妈做的菜
乡愁是一碗正宗的热干面
乡愁是一张由此到彼的火车票
参加 十点读书会上海线下第一活动,以乡愁为主题,放在春节前夕举行,大家自然感慨万千。
一、自我介绍,每次活动都有,你掌握正确的姿势了吗?
活动开始,必有大家自我介绍,五句话介绍的要求就很好,能够做到限量、限时,大家介绍下来,能记住几个呢-立白主持人这么问,也倒是提醒了我,一定要用心去听,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住几个感兴趣的伙伴的信息(故乡、爱好、目标、特长、职行业)。对于自我介绍,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
第一层,有逻辑清晰的表达,但这一层,就蛮有挑战的,不同场合不同版本,但简约、123的表达是必须的,因为时间啊、多了也记不住,建议做好准备,想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面,不要超过3个;
第二层,主动倾听,记住你感兴趣的那个人的信息;
第三层,看看你总共记住了几个,是不是你被提问,你就会躺枪了。
从《乡愁》,我们读到了什么
活动正式是以余光中的《乡愁》朗诵开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从作者背景、阅历、当下的背景入手,必然不会错。
其中有位伙伴提到作者写诗的年龄,那么推测诗中所提到的妻子、母亲的坟墓也可能不是作者亲生经,应该是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个有点推理小说的读法,蛮有意思,竟然是以为女同学提出了的,默默的点个赞吧。
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分享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样的答案,但小时候的记忆却构成了很大的比例,对于乡愁,更多的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情愫符号,那些人、那些景、那些食物……
除了精彩的朗诵之外,光叔的《每一个节日都一样》更使得大家同频共振,节日不再那么令人砰然行动、不再那么充满期待。
接下来是一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九重阳,插茱萸,登高也成为一种习俗,这首诗也是将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大家踊跃的发言,对于节日对于乡愁,梳理分享中的观点:
1、乡愁应该和一些文化习俗相关联,节日的符号相关联
2、乡愁已经说不清什么了,乡愁就是乡愁,我们从其中一点说说看,例如我们传统节日,现在节日慢慢地被稀释了,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说节日的意义,就是与他人连接,共在,但现在是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是的这种“共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变得不那么稀缺了。例如3-5分钟我们被拉进不同色社群,瞬间就在一起来。然而今天的节日,渐渐地“微信化”了,这种节日的“微信化”,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稀释了我们心中的节日感。
3、我们小时候彻夜长谈伙伴现在你还在联系吗,其实已经很少了,虽然我们的沟通方式变得更低成本、廉价,但本质上已经从原先的蓝牙模式跨越到Wi-Fi模式,从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变成一多对群聊模式,关注点变得多了,深度反而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也慢慢淡化。
4、乡愁,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深藏的情愫,让它成为我们在大都市追求更优越更有品质生活的动力,让它成为我们和一辈子在家乡的同伴们的区分线-因为他们没有走出去过,配不上谈乡愁!
杨婷朗诵顾城的诗,让大家感动、感到温暖,专注于当下的、身边的幸福。
三、漂流图书馆,交换书籍
作为十点的会员们,大家尽管职业行业不同,但有一点是同频的,那就是对阅读的热爱,我相信,这更不仅仅是爱好。交换书籍,推荐好书给同伴,也是一种以是为介质的交流,同时也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方式,以某个专题继续沙龙,如旅行,比如大家在吃饭时候提到的体验丝绸之路、理财什么的。
这个书籍的管理、登记、共享目录需要一个简明的流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当前,班委立白来管理,辛苦了,小白,十点的大白!
四、致谢
套话来了:
感谢十点读书会
感谢班委们的精心安排至
感谢分享的每一位嘉宾
感谢,在十点遇到你们
致热爱阅读的十点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