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余华写的书《活着》,但是我是最近才去看它的。
一提到《活着》,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本书我看过,文学理论课的老师也曾在课上多次引用《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来叙事说理。
这更加想让我去看看了解这本书了,不看不行的感觉。作为一名大二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居然没看过这本书,我实在是感到太惭愧和太羞耻了。
可以说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吧,之前看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个人认为挺好看的,而《活着》是早于《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品,应该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吧。
《活着》以一个倾听者的视角切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是福贵。
早期的福贵给人以贼坏的第一印象,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荒诞不经、浑浑噩噩、奢靡享乐,俨然就是不学无术的富二代形象,令人厌恶至极。
人怕出名猪怕壮,有钱有时候不一定都是好事。我觉得福贵他们家就是因为太有钱了,才会被龙二等有所企图的人盯上,然后在赌桌上设局套路福贵,使其一步一步陷入圈套,一次又一次地赊账,最后败光了家产。
在我看来,龙二的行径简直是太卑鄙无耻下流了,恶有恶报,好在大革命时期他被三枪给毙了,也算是为民除害,替福贵他们家出了一口气吧。
我同时也觉得,福贵咋那么笨呢?逢赌必输,自己也没有一丝察觉和怀疑,也不会收敛收手,白白往坑里跳,也有点儿自作自受,但却连累了一家人。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一样,语言特别的质朴,不加修饰华丽的辞藻,一切都显得平淡真实。小说感情也很真挚,我发现两部小说当写到人物伤心悲痛的地方,都会描述各种各样痛哭的形态,以情动人,这样的描写通篇比比皆是,感染力强,作为读者看着心里也是酸酸的。
如果你是福贵的时候,你还会活下去么?这是老师上课提的一个问题。现在看完这本书了,我可以做个回答了。如果我是福贵,我应该不会活下去,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心里承受能力特别差的人,面对像福贵这样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生离死别,我可能会瞬间崩溃,我更多的会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福贵一个令人先恨后爱的人。富二代少爷吃喝嫖赌,丑态百出,令人厌恶;沦为普通农民,生活艰苦,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孙子相继离世,晚年只留下他孤单一人和老黄牛相依为命,令人同情。
福贵真的是太可怜了,结局太惨了。福贵千难万难真的好不容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再想想福贵那么难,也就觉得我们眼前的困难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命运多舛、悲欢离合,福贵并没有被命运所击垮,并没有被命运所征服,他顽强的活着,因为活着是目的,活着就有希望!
读完了之后瞬间对福贵这个人“黑转粉”了,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只是年少轻狂时有些无知罢了。他经历了这么多,字里行间我也一步步见证了他的大半生,他败光家产后真的很苦,不过好在他都挺过来了。我就很羡慕他那种内在的“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无论多么痛苦多么绝望,也不放弃活着。我要是有他一小半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好了。
看完之后我又紧接着去看了根据小说翻拍的电影,主要内容都差不多,但是电影版有很多删改的地方,故事情节也有些不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电影里的结局比小说的结局好点,看弹幕上的网友说电视版的《福贵》比较好看,有时间我也要去看看。
看完之后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活着真好!活着能领会大千世界、活着能体会世事冷暖、活着能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和遇见许许多多的人。
《活着》是一部很能激励人的小说,我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适合想跳楼的人去阅读这部小说,保证看完之后就放弃了想轻生的念头,然后好好地去经营接下来的日子,好好地活着。千难万难有福贵难么?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生命诚可贵啊。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有的困难所有的不幸,就像福贵和儿子有庆说的那样,总会慢慢变好的。“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