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本如何讲故事》里面提到讲故事的七大要素:主角、缺陷、有利的故事环境、反面角色、主角的盟友、改变人生的事件、危险。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围绕主角如何克服他(或她)的缺陷而展开的,刚开始的时候,主角并未意识到自身缺陷的致命影响,反而把自己的缺陷当成应对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当危机一步步逼近,在主角的盟友不断地劝说、说服及协助的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反面角色威胁的加剧,最终使得主角不得不面临抉择,要么抱着自己的缺陷去毁灭,要么改变自己的缺陷从而战胜反面角色,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书中“他人眼中的缺点,却是当事人的防御机制”这句话特别有感触,为什么一个人改正自己的缺点或缺陷如此之难,是因为认知不到位的问题,当你认为你身上具备的“别人眼中的缺点”而恰恰是你自己以为的应对世界、应对环境的”最佳策略“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有动力去改正这个别人眼中的所谓的”缺点“呢?
我马上联系自己身上具有的”别人眼中的缺点“,一直以来,我妻子、好友、公司领导均指出我沟通能力的欠缺,这严重影响我在工作、事业中的晋升。我是一个具有沟通攻击倾向的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他人,说话的语气比较硬,用词未经过大脑,很多时候可能自己没有那个意思,但在听者来说似乎有冒犯对方的嫌疑,如果对方是那种比较较真的人、计较的人,那就少不了一场言语上的冲突,冲突升级的话会出现情绪失控,最终导致出现人身攻击的事情。
经冷静的自我分析,我认为自己的沟通模式属于防卫心理的应激反应,这源于我的成长环境,单亲家庭长大的人天生有一种防卫心理,这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屡受他人歧视的环境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能跟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卑心理有关。在无数的事件、经历中,哪怕是别人的一个冷眼、一声冷笑,甚至无谓的言语,都有如在我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引起无数的波澜,我的防卫倾向性也正是在这样的事件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强化,个性逐渐成型。到后来,这种个性已经成为我的底层思维模式,不是从意识层面,而是从潜意识层面来自动自发地帮我决策。在潜意识中影响我对各种人、事、物的判断,根本不需要经过我的思考,潜意识就帮我做了决策。
这是很可怕的,为什么这么可怕,因为潜意识是未经审理就直接判决的模式,采用的是宁愿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模式,这是人类之所以能存活下来的一种高效的生存模式,这是适合人类在野外生存时期的生存模式。但是,在安全的环境里,这种模式有它的弊端,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很可能存在误判。这就是我们讲的沟通时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原因所在,如果沟通一方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对方就会感受到这种攻击性,从而启动潜意识的对抗反应模式。这样的沟通不是注重信息本身的沟通,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情绪上的沟通,这样的沟通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
我的防卫心理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会生成自动的识别模式,会对相应的关键字、特定表情、特定语气、特定动作产生应激反应,感觉器官一旦捕捉到这些关键字、表情、语气、动作,潜意识会启动攻击模式,肾上腺素会飙升,情绪会失控,理智会缺位,我不再是一个理智人,而是变成了情绪控制下的怪物。
这些在他人眼中的我身上的个性缺点,在我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缺点,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缺点,甚至我还沾沾自喜,看着那些在我的攻击下”落荒而逃“的人,我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满足感。直到遇到了我妻子,她是一个沟通能力很不错的情商很高的女人,正是在她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下,我才从这种自嗨的状态中逐渐清醒过来,才逐渐怀疑我的沟通是不是有问题,虽然开始意识到了沟通的问题,但往往事情一临头,又是情绪脑控制了一切,这种状况真是让人崩溃,明明知道是缺点,却无力扭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潜意识控制、被情绪挟持而不能自拔。因为那时的我不明白缺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不明白缺点难以克服的原因在哪里?
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澄清问题是什么?同样道理,要改正缺点,首要的步骤就是澄清缺点是什么?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是”别人眼中的缺点“时,肯定不会重视这个缺点,只有当我们自己意识到这个缺点是真正的缺点时,我们才会有意识地改正它。
缺点的本质是什么?”他人眼中的缺点,却是当事人的防御机制“。正是缺点表面上的合理性,迷惑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这个不是缺点,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合理的防御机制,导致我们没有理由、没有意愿去改正缺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缺点才变得如此的难以克服。
如何克服缺点?《原则》一书给出了达利欧的答案:成为一个透明人。
透明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对自己、对他人保持最大限度的公开与坦诚,不预设条件,不从任何主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而是从事物本身需要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不为战胜谁、超越谁,观点只问对错,不问来源于谁。从客观而非主观的角度来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透明人就是成为一个客观人,一个理智人,一个真人,一个圣人,一个超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