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现在一岁三个月,最近一周的状态实在让人抓狂。
表现一:莫名夜里哭闹,一改以往小睡神的状态。几乎每隔40分钟到一小时就要哭闹醒来,伴随着困倦,哭闹烦躁。几乎必须在凌晨两点之后,几番折腾累得爬不起来,才能沉沉睡到早上6、7点。然后,就会恢复天使般状态。
表现二:喜欢和我肌肤之亲。亲胳膊,亲脖子,甚至翻开衣服,亲肚皮。一边亲,一边把小脸靠上去,还会伴随幸福的、满足的咯咯笑。
表现三:在与我分离的时候,表现出了抗拒。高分贝的哭喊,撇着小嘴委屈巴巴,眼泪汪汪。看着甚是让人心碎。
这些变化都是在她学会走路而且走路走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发生的。当然还有近一周的一些细小的变化。
首先,宝宝学会走路,这是人生的里程碑。这意味着孩子从父母的怀里独立的开始,也意味着探索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开始。小小的心灵随着小小的步伐,所到之处是那么新鲜,那么不同。这期间,渐渐地一个“小小的我”从孩子心理诞生,他会慢慢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世界独立的一份子。原来,“我”和妈妈不是一体的,母子关系也从过去的“共生关系”逐渐开始分离出自我,从而形成“我和妈妈”的关系认识。
这些伴随着身体发育而产生的心理成长变化,对宝宝来说,是惊天动地的变化。他既保持着探索世界的高涨热情,也充满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感,于是,他会回首,回顾,看向来时的路,渴望从出发点那里获得肯定、无条件的支持,从而继续有勇气向外渴求。
所以,当孩子身体上有能力“离开”妈妈的怀抱时,他需要更多心理上的支持与安全。有时他会反复,甚至有退行行为。就像我女儿,前一天突然能连着走30多步,第二天走两步就要坐下来,甚至接下来几天拒绝走路。还有,她在春节前早已自然离乳,而最近夜里哭闹的时候,还是特别想通过吃奶的吸吮让自己安心下来,会发出渴望吃奶的特别的声音,也会不自觉地吸吮小嘴巴。
那么这一切的行为表现都非常正常。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爱心,平静地陪伴她,适当地满足她退行的需求。(例如,她又想吃奶,我就给她吃。吃一会儿她满足了,自己就不吃了。而事实上,她不是因饥饿而需求,真正的需求是源自心理上的。)当然,我也很明白这个过程非常挑战妈妈的身心。最近连续几天晚上陪伴女儿,我白天都是头昏昏沉沉,眼眶疼痛欲裂,真是相当疲惫。我也会向老公诉苦,好在我们这些年养育了儿子之后,都知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爱。”只有我们夫妻两个彼此支持,互诉衷肠,却从未会对孩子迁怒。往往上一秒,我们俩睡眼迷离,满脸愁云惨雾,下一秒听到女儿醒来,就赶紧轻声细语地笑脸迎上去。
第二,离乳带来的肌肤饥渴。宝宝离乳应该是个自然的过程。倘若太刻意,往往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创伤。自然离乳虽然是最佳理想状态,可是这个过程也是几方面因素促成的。比如,妈妈的母乳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而此时孩子辅食、奶粉都吃得很好。这是妈妈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拿我自己来讲,孩子10个月之后,母乳几乎就消退全无,孩子吃母乳也几乎是行为上的惯性,心理上的满足,真正是吃不到什么,过程索然无味,往往表现意兴阑珊。此时,我开始准备自然离乳,即,孩子不找我吃奶,我不主动提供。渐渐地,孩子把这件事就放下了,于是在一岁一个月的时候,孩子彻底不吃奶了。
然而,近期她表现出对我肌肤的各种热衷。小手摸摸,嘴巴亲亲,舌头舔舔,小脸贴贴…… 这些都是她寻求安全感,反复确认依恋的行为表现。外部世界的探索不免让这个小人儿在兴奋中也有辛苦,激动中有不安,于是,她要回到自己原有最熟悉的怀抱去获取身心上的连接,去“充电”。当感到满足的时候,她会信心满满踏实地去看世界。
第三,对妈妈的依恋反而是安全感的表现。1岁到1岁半的孩子会有定向的特殊依恋关系。就是对专一的某个养育着表现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往往更多的对象是妈妈。而只有在安全感发展良好的孩子,才会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因为,倘若没有依恋,恰恰说明养育者忽视冷漠。还有的孩子有矛盾的表现,与妈妈分离时不动声色,等妈妈回来了,他又拒绝妈妈。实际上,孩子是不愿分离的,他为此而生气,并惩罚妈妈。这种表现也是没有充分依恋的表现,多半源于养育者的情绪不稳定,尤其对待孩子忽冷忽热,使孩子无所适从。
女儿在和我分开时,会表现舍不得。因此,我这几天都会在离开时,提前向她表明,这样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也有充分的时间安抚她。通常她在几分钟之后,确认了我依然爱她,她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很愉快地跟我说再见,我也可以轻松地离开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