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之一。林清玄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三十岁前获遍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淡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还记得小学语文老师送的毕业礼物,是一本精装典藏版的书籍,只是小学刚毕业的我不喜欢看书,所以这本精装书就被我放在了卧室,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书摆放在一起。偶然有一天,我坐在卧室里,双眼瞥见了房间中排列整齐的书籍,我望着思考了片刻,伸出手拿出了那精装的书本,一阵思绪涌上心头,我认出这是小学的毕业礼物,脑海里浮现出小学的时光,小学的场景、伙伴、老师在脑海中闪过。我开始端详这本书,书名叫做《岁月静好 不忘初心:走在月光下》,书的封面是一只鹤,它立在黑夜中湖泊的一根树木上,封面上半部分印着一个上弦月,月亮打下的月光顺着湖面照向那鹤,我无法分辨鹤的颜色,书的封面上是一只黑色的鹤。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洁净的白鹤,只是身处黑暗,雪白的羽毛被夜幕的黑色以及月光下的反差所覆盖了。再仔细观察,封面中那湖泊的边缘还有几根竖直的木桩,粗细不一,长短不一,湖泊上的天空零散的缀着几粒明星,虽是明星,但在深邃的黑夜中,也只有用力发光,才能让人瞧见。
我对手中的这本书来了兴趣,油然而生的兴致使我翻开书阅读,他让我暂时忘却了时光流逝,我看完了这本书,书的内容不是很多,一共三十篇散文,篇幅都不长,但每篇中的寓意深长。我关上了这本书,看向书的封面上所写的一句话:
出世则心怀众生,入世则灵台清明
跟随直觉的指引,寻回内心的宁静
从书中,我仿佛真的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我又看向封面上作家的名字——林清玄,三个鲜明的亮白色字体印在封面的黑夜中,显得格外深刻,一股醇厚的力量让我产生共鸣。
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林清玄先生,我感到极大的幸运,也感谢上天的安排。一定是上天安排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出现某个特定的人,用温柔的一瞥去感受永恒的触碰。我很庆幸我能在排列着的书籍中跟随直觉的指引,找到林清玄先生的书,一切都是妙不可言,却又情乎合理。
今天是二零二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林清玄先生在三年前的今天离去,请容许我用文字来纪念这位先生。
林清玄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他的才华来自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这是最好的获得写作灵感的途径,在他的人生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中,每一本书的每篇散文开头,林清玄先生都会引用名人名言,并且没有一篇引用重复的散文,这些名言警句在某种无序中与文章形成有序的分布,贯穿了散文的内容,体现了散文的思想,揭示了散文的情感,真是一位文笔细腻的人才。在世俗的生活中,他让我深深融入一本书,进入了生之秘境;他让我带着有情去感受触手可及的幸福;他让我为之动容,理解到作为作家的精神世界。林清玄说过:“作家还是比一般人幸福呀!因为留下了作品,因而保留了时光,镌刻了情感,是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遗响,活色生香”我期许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为了内心中的那一份理念。
林清玄是一位有孝心的儿子。他会在书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林清玄的母亲希望他:趣味的多做一些,辛酸的少做一些。林清玄的母亲教诲他:水,终有澄清的一天。而他也没有辜负母亲,趣味的,白天和大家分享,辛酸的,午夜时,独自细细的品尝;他安静如实的生活,在某个清明的心境从书中提到母亲,心中是满满的感激和思念。林清玄先生也会在书中提到自己的父亲。从书中看来,林清玄的父亲虽严厉苛刻,但教导有方,在林清玄怯懦退缩时,激励林清玄过火,使他成长,他的父亲说过:“憨囡仔,一天把一天的工作做好,工作才会实在,想要一天做两天的工作,是在奢想呀!”林清玄从中懂得了:心灵里的烦恼、悲哀、苦痛,要在今天做个了解,明日自有明日的痛苦,就让明天的肩膀来承担吧!林清玄有一对好父母,在他思绪断尽时,续上新的光彩,在他平淡的生活中给予去探求美与永恒的力量。
林清玄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有三个孩子,深知培养孩子的艰辛和困难,所以他出版散文自选集(少年版),这是他为自己的孩子而写,也是为天下的孩子而写,他并不期许自己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他期许自己的孩子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我并不确定林清玄的儿子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父亲而受影响,但我能确定,林清玄先生让我确切的感受到了他的一颗炽热的心、纯粹的心、包容的心、永恒的心,我相信自己能在这昏暗的世界,保持光亮;能在这忧愁的人间,拥有欢愉。就是林清玄以父亲的身份间接交给我的,我希望多年之后,也能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活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当然,孩子的父亲要先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教自己孩子时显得从容与自在。
林清玄先生是一位教导有方的老师。我很愿意上林老师的课,他的课可以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午后由一本书开始授课;也可以在某个微风沉醉的黄昏由一篇文章开始授课;还可以在某个寂静深幽的夜由一段文字开始授课。午后的课我听得悠然惬意,黄昏的课我听得如痴如醉,深夜的课我听的黯然神伤。林老师所教的,在书中字与字的间隙流露,从文字碰撞间迸发,在字里行间微微渗出迷人的知识。从与自然,生活的触碰中,他教会我人类需要诗,需要文明;在观赏景观时,他教会我专心而无为的心境,以及完全纯粹地进入;当资本社会祸乱人间时,他教会我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林老师在教我,也一直在教我,不管是过去与未来,还是这个当下。他所给予我的,我总是如吃饭一般,时而细嚼慢咽,反复咀嚼,时而狼吞虎咽,大快朵颐,我也经常思考思考林清玄文章的奥秘, 有时收获到什么,心上就多了一抹含笑的温情。
林清玄是一位深情厚谊的伙伴。从他的身上我总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虽然他不在了,但我在看他的书时总是感慨,感慨此刻看书的我跨越时空,体会到与书中一样的心境,仿佛他正与我相伴,和我欢笑。我在青春懵懂,情窦初开时,喜欢上一位女生,正巧在他的书中看到一个故事——海边的白蝴蝶,他似乎在我身边一样,以伙伴的口吻告诉我:
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在对山看不清楚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达了,有结局了,不再流动思慕了,那时便立刻停格,成为纸片。
这让我对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因此我更加细心,谨慎对待恋情。在我撞到人生的礁石时,他总是像挚友一样安慰我。有时我迷茫,他也警醒我:
这世界从未隐藏他的智慧与启示
下雨的时刻,欢喜的人看来是甘露,悲伤的人看来是眼泪;心清的人看来是醍醐,心浊的人看来是酸雨……
雨何尝有什么隐藏呢?
他的性情有时真的又如孩童般,让我与他相交,相识,相谈。
林清玄是一位常揣清欢的第一流人物。他说人间最美是清欢,我肯定不能完全领会清欢的含义,但我追寻,我探求,希望能与他有着相同的清欢。也许清欢可以是一个人的,也能是一类人的,清欢是触手可及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用心,用情。等我们开始想接触它时,他就已经附着在了身上,我们还需要一把钥匙,打开心灵深处的大门,钥匙上面刻着:生活 自然。林清玄先生的一生过得清欢,想来他必定没有什么遗憾了吧。
在他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姿势。”文字中有着对死亡的见解和对生命的感悟,可见在他的心里,生离死别并不是结束。
他只是去到了更远的地方写作,去到更远的地方,继续了解生命的意义,窥探死亡的蕴意。
今天我会想起他,明天依然会。
愿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