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纳瓦尔的访谈里,又解锁了一个观点:好好享受过程。
他提到,我们总在“焦虑”和“无聊”之间反复摇摆。想做一件事时,内心充满担忧,害怕做不好,畏惧前路的困难。等到千辛万苦终于实现目标,固然会有一阵强烈的快乐,但那感觉往往短暂。之后,一切还是会归于平静,甚至平淡。
这背后是大脑的运作机制——无论多么极端的情绪,最终都会回归均值。研究表明,无论是遭遇重病残疾的人,还是中了大奖的幸运儿,两年之后,他们的幸福指数大多会回到原来的水平。我们不会永远悲伤,也不会永远亢奋。
既然如此,明知达成之后快乐会消退,又会陷入新的追寻,那我们为何还要在这个循环里如此挣扎?
纳瓦尔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他常问自己,如果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重新选择,会不会做出和今天一样的事?结果发现,选择往往不变,但心态会完全不同。因为知道了结局,那些过程中的焦躁、抱怨、情绪起伏,都显得多余。我们会更平静、更专注地走完全程。
这么一想才明白,真正让我们感到充实和舒服的,反而常常是那个“百无聊赖”的过程。
过年时,持续最久的快乐其实是“等待过年”的那几天,真到了除夕和春节,那份期待中的浓烈喜悦反而淡了。出去旅行,最兴奋的往往是做攻略、规划路线、以及在路上和孩子叽叽喳喳说笑的时候。等真正站在景点面前,快乐却好像打了个折。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一天,不都是在“过程”中吗?
今天和同事一起拆电脑,他抱怨自己像个维修工,说当老师之前从没想过这会成为他的“副业”。我却沉浸其中——戴着手套,不顾脏乱,一顿“咔咔”拆卸,反而特别解压。那一刻心无杂念,只有专注。做完之后,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这不正是在享受过程吗?
另一个同事因为太忙,请我帮忙处理他的一部分工作。我一开始心里叫苦,还有点埋怨。可就在这个“不情愿”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CS扫描王的妙用:学生交来的破破烂烂的小纸条,竟然能被扫描得工工整整,像正式公文一样。对我这个有点强迫症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曾经反复摆拍都不满意,没想到这样轻松解决了。
你看,过程里藏着意料之外的礼物。
如果说,路由器连接了不同的网络,形成了互联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过程”串联起来的网络。好好享受过程,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过程,本身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