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金庸武侠、琼瑶言情是80后一代的集体回忆,受此影响不可谓不深。80后们甚至比60后、70后的人更喜欢怀旧,实在因为那种记忆里充满着火热的激情。其中,金庸武侠里义薄云天的英豪、武功盖世的性情中人、波谲云诡的武林和江湖塑造了我们关于强弱善恶的最初价值观。那时,好人、坏人在我们眼中是清晰直白的,主角自然是英雄、好人,跟好人一伙的也是好人,除此以外就是坏人,好人的结局自然是大团圆而坏人必然是恶有恶报……江湖法则仿若有神明把守,无有例外。的确,当我们未历世事,用一种单纯的眼光去看待武侠,大概就会将其看成一种近似童话的理想世界。只是,当年青葱少年长大了,走入了比江湖更复杂的社会、经历了一些世情,大概就再不会把武侠看得那么单纯和非黑即白。
如今再读《笑傲江湖》,少了当初那份热血,也许这就是成长,摆脱了上帝视角的简单评判,深入洞察下,更多是同情和悲伤。
一、岳不群与林平之——不能承受的责任之重
本书的武林群像描写中,岳不群和林平之的形象相当鲜明,不再是传统射线式描写——只在一处交待人物性格,之后就沿着这个交待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形象随情节发展而转变,其复杂性超出了以往武侠小说中反面人物的塑造。这二人让我反思一种普遍价值观——善恶评判,这种评判是否周延?
岳不群收养令狐冲,对其视如己出,岂非善?嫁祸、残杀徒弟岂非恶?窃取他人祖传剑谱、练就邪门武功妄图称霸岂非恶?林平之路见不平保护岳灵珊免遭非礼,岂非善?历尽苦难解救父母,岂非善?利用、伤害妻子岂非恶?勾结左冷禅屠杀五岳岂非恶?
若有此论,究竟善恶是行为评判还是人格评判?人作为整体不能有相左的两种定位并存,故行为才可以善恶评。而行为的善恶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动机。同样是杀人,为某种道义世人认为义举,为私利世人认为恶行,只是有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动机——责任,出于此之行为究竟是善是恶?
华山派经历剑宗、气宗之争,元气大伤,势力不用说在武林中在五岳剑派之中亦属弱小,保卫、光复责任扛在领导者岳不群身上,从在其位谋其政的角度而言,他是称职的。父母为人所害,复仇的责任就扛在为人之子的林平之身上,他吃尽苦头、受尽屈辱,自始至终不忘这个使命,也可谓尽职尽责的复仇者。“责任”无法以善恶评判,作为中性而客观的存在,人唯有尽责任和不尽责任,没有他选,在这种范畴中,“尽职”是好的。就如卢梭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岳林二人就被置于责任的枷锁之中,唯有选择尽责。当完成责任要求的能力与自身不相匹配时,为了实现责任也唯有不择手段,不顾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责任之不能承受之重是岳不群和林平之悲剧的根源。
对于命运加诸的镣铐,而又跳不出“尽责”的人生立足点,若最终为之走上毁灭,同而为人亦有责任加身的我等,岂不同情,哪里忍心去评一句“恶有恶报”。
二、宁中则与岳灵珊——个体的无力
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毁灭给人看。”当宁中则和岳灵珊死去时,整部《笑傲江湖》的悲情基调浓到极点。如果说自我的毁灭是个人的悲剧,那为外在的毁灭就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武侠中人自杀往往为了明志,但宁中则的自杀是因为绝望——梦醒了,无路可走。她的绝望不是因为知道女儿已死、丈夫走入邪路,而是外在的一切都在抵触着她的信条和原则,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支撑。她深信人要正直不能害人,可人人都在互相伤害,他的丈夫也在害人;她深信为人要善良,可是善良的女儿死于非命;她托付深情,却发现所托非人……她最后给令狐冲说的话:“冲儿,你以后为人,心地不要太好。”她的信条不见容于世,她也就不想存于世了。
宁中则看透了世事的阴暗和堕落,而岳灵珊至死都不曾改变自己的本心。虽林平之伤害她,她依然在死前央求令狐冲饶恕、照顾他,她是琉璃灯,晶莹剔透却脆弱不堪。她也是全书最无辜的人,在那个未嫁从父、出嫁从夫的时代,她敬爱的父亲不惜牺牲她,深爱的夫君利用她、伤害她,而这种命运她之所以摆脱不了,只因出身、环境造就了的性格根深蒂固,使她困在这种局面中无法冲出。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是个伪命题,因为有时连性格也是命运的安排,无法改变。
人在世上,真的如帕斯卡尔所言如苇草般脆弱无力,外界随时可以覆灭个体,而个体没有改变外界的能力,也选择不了命运的给予。
三、武林的没落——利与义的博弈
个体不光对于自身命运无力,任是英雄豪杰也无力改变整个环境,扭转大势。清明时代,贤者入世济天下;黑暗时代,庸人当道贤者避世。《笑傲江湖》多有贤人义士因不堪恶浊世事而避世,先有前辈风清扬、曲洋、刘正风已是征兆,后起之秀令狐冲和任盈盈的逃离证明此武林确江河日下,无可留恋了。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倒数第二部长篇武侠小说,作为晚期作品,理想色彩淡去,不论是其中的人物、情节还是思索都更具现实主义——家国情怀的大英雄没有了,理想主义至上的侠客精神让位于厚黑的权谋斗争。《笑傲江湖》中的武林呈现的是衰败前回光返照式的热闹,也是最后一部《鹿鼎记》江湖已然完全沦为政治附庸的先兆。此中江湖人物的命运也被紧紧关系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中,全书充满穷途末路的挣扎和无可避免的毁灭。当写至五岳剑派精英几乎全部死于华山思过崖,立刻被一种无尽的悲凉浸透,这是武林的落幕,金庸武侠世界的终结。
如果说之前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意识形态斗志集中在不同各方对于“义”的标准的话语权争夺,在《笑傲江湖》中,“权”与“利”已然登堂入室,成为各派抢夺的焦点。人露出丑恶的一面,丛林法则成为江湖通行,当“利”超越“义”成为大势所趋,武林的衰落和消亡就无可避免了。
飒飒秋风吹黄叶,掩卷置笔忆往昔。伴随武林的衰败,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没落。各教派掌的领导者们都不再是一方豪杰、没有了个人崇拜的色彩,很大意义上成为门派的组织和管理者,他们没有争斗抢夺、打打杀杀的扩张野心,门派、教派职责也转变为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武侠世界就此落入尘世、接轨现实,这大概也是金庸先生对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