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即瞬间改变,快速改变你的行为和习惯。作者希斯兄弟就是品质保障,奇普·希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的教授,丹·希斯,哈佛商学院研究员。他们出过好几本著名的全球畅销书,比如《决断》《黏住》《强力瞬间》。
象与骑象人
大象与骑象人是一个心理学模型,把我们的情感比作一头大象,理智比作骑在大象背上的那个骑象人。大象关注眼前利益,骑象人关注长远利益。改变,就是同时说服骑象人和大象的过程。因此,为了改变,你只需要做三件事:给骑象人一个方向,给大象一点动力,给他们一条路。
给骑象人一个方向
骑象人并非冥顽不化,实则方向不明,不知所以。
1.找到闪光点
国际慈善组织的杰瑞,接到了一个去越南的任务,希望他能在6个月内改善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杰瑞先四处拜访当地的村民,调查他所在的那个地区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给那里的孩子测身高、量体重,然后把这些数据整理出来。他发现,也有一些家庭穷得是叮当响,但是他们的孩子就比其他家的孩子更健康。
他剔除一些不具代表性的样本,最后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家庭,经过跟踪调查后发现,这家人喂养孩子的方式还真就和其他家不一样,讲究少食多餐、积极喂养、丰富的食物种类。找到这个亮点之后就可以推广了。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叫做“寻找亮点”。骑象人经常会喜欢把焦点放在负面的问题上进行分析,得出一大堆不能成功的理由。这就是正确的废话。只有找到亮点,并且认真分析,才能为骑象人找到改变的正确方向。
2.找出关键改变
当髋关节患者需要医生给出一种治疗方法时,47%的医生会选择非手术治疗。但当有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时,只有28%的医生选择非手术治疗。这就是医生在面对髋关节患者时的决策瘫痪,更多的选择反而让医生不去选择。因为骑象人面临的选择越多,就越容易疲惫。
美食店在展示6种果酱时比展示24种果酱时销量上升了10倍。
选择太多,往往让人无法选择。指示清晰明确,便能消除抗拒。
3.找出改变方向
美国政府号召大家吃健康食品,比如喝脱脂牛奶,甚至专门制作了健康饮食手册,发给大家,但没什么效果。两位研究人员发现,只要让美国人喝脱脂牛奶,他们的身体就会更好。于是他们派人拿着盛满脂肪的管子,站在超市门口,跟人们说,这就是半加仑全脂牛奶含的脂肪量,就这么一个举动,买脱脂牛奶的美国人一下子变多了。
有时候大家拒绝改变,其实是没有方向。大家不是不想健康,而是之前选择太多了,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所以大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在送给骑象人一个明确的目标的同时,制定关键行动步骤,不仅能够帮助骑象人,也能够感召大象。
给大象一点动力
大象往往不是懒散,是你没找到他的痛点和兴奋点。
4.找到感觉
有一大型企业内部浪费很严重,一位高管向董事会提过很多次,上级都没重视这个问题。于是这位高管就收集了全公司424种不同类型的白手套,在这些手套面上写出采购时花了多少钱,等到公司高管开会的时候,把这些手套堆在会议室的桌子上。高管们看到了公司竟然采购了这么多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手套,立刻就对浪费这件事情感同身受了,并且开始整治公司内部浪费的行为。
可见,有时候人们不愿意改变,其实是没有动力。有些事你急得够呛,但是没有刺激到对方,也没法改变,你需要让他感同身受。为什么一大堆白手套更容易说服人们去行动呢?因为人们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看见-感觉-改变”。
在帮助他人和自己找到感觉的过程中,正面情绪比负面情绪更容易让人行动起来。恐惧和威胁所带来的感觉容易让人产生思维窄化,认为没有办法了。正面思维更能调动人们的想象力。
5.降低门槛
洗车房推出两种优惠活动,一种是集满8个章可以免费洗车一次;另一个是集满10个章可以免费洗车一次,但预先在上面盖了两个章。结果第一种的成功率是19%,第二种是34%。原因一样,第二种方法让对方感觉自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缩小改变幅度的方法之一是限制资源投入量,比如只锻炼5分钟、注意力集中工作20分钟等等。另一种方法是设定小胜利,追求那些近在咫尺的里程碑。
你家庭关系紧张吗,坚持每天早上起床打个奔儿,可能效果会不错。
6.增加认同
巴特勒受雇到加勒比岛国圣卢西亚去保护濒临灭绝的圣卢西亚鹦鹉。当地人毫无保护意识,甚至吃这些珍贵的鹦鹉。巴特勒的建议除了加大处罚力度、设置禁猎区、筹集保护经费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圣卢西亚人相信,自己是会保护自家东西的人。这是一只属于我们的鹦鹉。他编排木偶剧,发放印有鹦鹉图案的T恤,请当地乐队为鹦鹉写歌,制作鹦鹉贴纸,发行鹦鹉电话卡……慢慢的,圣卢西亚人开始接纳自己国家的鹦鹉,鹦鹉成为国家的标志之一。过去15年内,没有发现一个当地人猎杀鹦鹉。这就是影响他人的认同模式。
经济学观点认为人们每次做决定前总会衡量成本和收益,做出能让满足感最大化的选择,这种办法注重理性和分析。但往往决定我们行为的是认同模式:像我这样一个身份,我应该怎样做?当你认同自己是个有素质的人,你可能就不会横穿马路,你认同自己是个好丈夫,你就不可能家暴。
给大象和骑象人一条路
你以为的人的问题,根本不重要,至关重要的是情境。
7.改变外部环境
心理学家想知道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吃更多的爆米花。于是他们测试了很多种情况,给大家放不同的电影,把爆米花做成很多口味,把爆米花装在大小不同的桶里,还测试了同吃一桶的人数对吃掉爆米花数量的影响。结果令所有受试者大吃一惊,无论是电影的类型,还是爆米花的口味,对观众吃多少爆米花都没什么影响,反而是你拿到的爆米花的桶越大,吃的就越多。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让改变这件事儿困难的,看似是人的问题,其实是外界环境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想减肥,吃饭的时候可以试试用小碗吃。
调整环境其实就是让正确的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更难以发生。比如银行里设置排号机,人们就不会乱插队;交管部门设置道路标识,减少交通事故;杂货店老板把乳品冷餐柜放在最里面,好让你多逛一会。
护士的给药差错率虽然不高,但却是致命的。专家发现,给药出错的最主要原因是护士在给药的时候常常会被医生和患者打扰。于是,为了减少给药差错率,医院发明了蓝色的工作背心,上面写着“给药中,勿打扰”。穿着这个背心的护士可以不和任何人说话。6个月内,给药出错率下降了47%。
人员的改进看起来很困难,但环境的改善要容易得多。而且往往环境变化会带来人们行为习惯的显著变化。
8.形成新习惯
罗马诺在越南战场上成为了瘾君子,那时候一半的士兵吸过毒,20%都有毒瘾。但当这些瘾君子回到美国8-12个月之后,只剩1%的退伍军人依然沉迷于毒品。这和战前大体持平。为什么?环境对我们产生的微妙作用之一,就是强化(或者淡化)我们的习惯。
习惯就像是大象和骑象人的自动驾驶系统,会自然而然地做出许多行为。不论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他人,都得先改变习惯。环境对习惯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也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因素。
设置你的行动触发扳机,有助于养成习惯。比如每天上班喝一杯美式咖啡,提醒自己开始专注。当你设定了触发扳机,就“把行为控制权交给了环境”,行动触发扳机可以避免目标受到各类诱惑、坏习惯和其它目标的干扰。
目标越是艰巨,行动触发扳机就越是有效。
9.借助同伴压力
客房里放着“为了环保请重复使用毛巾”的牌子,但收效甚微。但当社会心理学家建议把牌子改成“本旅馆大多数房客都重复使用毛巾至少一次”的时候,重复使用毛巾的比例明显降低。
无论是否有意,我们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感觉环境陌生或者情况不明的时候。
坦桑尼亚为了解决年龄差异过大的包养问题,把那些色胆包天的老男人戏称为“法塔基”,在各种场景中进行嘲弄。使得法塔基成为了好色老男人的代名词。此后,44%的人表示知道法塔基的含义,并且反对跨年龄的包养行为。
营造正确的路径能能化敌为友,逼恶从良。
怎样把改变坚持下去?
怎么教会一只猴子玩滑板车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芒果。愿意靠近滑板车,一片芒果;愿意站上去,一片芒果;允许驯兽师前后拉动滑板车,又一片芒果……
要让改变持续下去,秘密就在于强化。
不管亮点多小,我们必须寻找亮点,奖励亮点。
如果你希望他人做出改变,请别吝惜你的芒果。
埃菲尔铁塔落成时,巴黎人对其恨之入骨,但是现在成为城市象征。人对一项事物接触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喜欢。这就是单纯曝光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即使一开始不受欢迎乃至遭到排斥的改变,最后都会随着人们日渐习惯而被接受和喜爱。在转变的起步阶段,惯性或许是一种难以克服的阻力,但只要过了某个转折点,惯性反而会从阻力变成动力。
小改变也能滚成大改变。
把改变的雪球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