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是一种洗脑文化,马云的解释存在三大谬论
2019-04-13 22:34
最近关于“996”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从Github上程序员们集体讨伐,再到马云、刘强东、李国庆等企业家相继发表自己的观点,热度一直不减。
尤其是马云前几天发表的内部讲话,公开表示员工应该弘扬“996”的精神,再一次引来众怒。
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关注马云的讲话了,或许是我们还达不到马云的那种境界,又或许是人们早已经喝腻了他的鸡汤了吧。
马云在讲话中提到,“我没有后悔12x12,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这一点。”
这里的 12*12 意思应该是每天工作12小时,一年12个月吧,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很难会有时间去陪家人的。
但是,马云在前段时间的一个采访中,又公开表示,“我后悔终日忙工作,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陪伴家人。”
仔细对比一下我标红的两句话,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呢?
毫无疑问,马云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给年经的后辈分享人生经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此打自己的脸,好玩吗?
下面再怼一下马云,分享一下经济学家林采宜的观点。
林采宜认为:马云对966工作制的解释存在三大谬论
第一个谬论:“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
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每个人的权力。但是马云所说的“成功”是少数人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是由他眼里“不成功”的芸芸众生构成的,有钱、有名或者名利双收的是极少数。把“成功”定义成人生的目标,会误导你无止境地付出,最后,大部分人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林采宜,公众号:林采宜996是一种洗脑文化
第二个谬论:“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生活中大概率的情况是: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并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大多数人对小概率的“成功”抱着过于美好的期待,而对这种大概率的风险没有充分的预期。当然,鼓励员工愿意冒巨大的风险去获取小概率的成功比较符合老板的利益。
林采宜,公众号:林采宜996是一种洗脑文化
第三个谬论:“在阿里呆十年,接受996,就是成长。”
阿里的成功学只能代表某一种价值观,接受这种价值观不代表成长,不接受这种价值观也不代表堕落。社会的开放和文明在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你可以选择搏命奋斗,为了成功,为了出人头地;我也可以选择随遇而安,过平淡的生活,做普通人,只要我的生活方式不伤害其他人,我的选择就应该得到尊重。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可我认为,比没有信仰更可怕的,是没有理性。一些企业借助于所谓的企业文化去统一员工的思想,以“使命感”、“成功”“团队精神”等各种名义来剥夺个人的合法权力,本质上是违背现代商业的契约精神的。
林采宜,公众号:林采宜996是一种洗脑文化
一般而言,员工和企业的雇佣合同里承诺付出的是自己的劳动,而不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权力仅在于劳动纪律和业绩考核,没有权力去给员工洗脑,要求员工接受老板的价值观。
每一个员工都有资格对老板说:“我在劳动合同里许诺出卖的只是我的劳动,不是思想的自由和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站在财富高地上,或者权力的高地上,并不意味着你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有资格教化他人。
年轻人还是少看点鸡汤,多做点实事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996”。
简评:
马云是从老板的角度来谈的,无可厚非。
洗脑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常说,人的大脑早晚要是被洗 的,关键是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自己选择了,并且无怨无悔,那就无所谓剥削,996也是一种选择。
有人说,我是想选择,但没得选择,所以我不自由。我想说,人肯定是不自由的,能生活在今天,应该是一种幸福,相对于古人,今天的我们,已经自由很多了。
如果真的不喜欢996,找一个小城市,锻炼好身体,慢慢的享受生活,那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渴望有担当,那就到大城市去,融入996,热爱奋斗。二者都很需要,中国的发展,肯定是后一部分人的存在。
20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