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想问你一个问题,你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上山?坐缆车,还是步行?”前段时间,秋姐打电话,冷不丁问了一个与当时的谈话主题毫不相关的问题。
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步行”。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快速给出答案,并非我是步行爱好者,而是有个信念在支撑着我作出选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秋姐则说,她会选择坐缆车的方式,站在山头统揽一下全貌,如果感觉美,便会选择步行。后来这事不了了之。
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在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旅游等诸多方面的固有模式,我发现自己往往会选择艰辛难走、挑战大、困难多,甚至有些自虐的方式行动和成长,纯粹属于无意识状态下的不自知且乐此不疲。
今天007写作平台188班战友高福勇分享的《重新理解心理舒适区》里的一段话“走出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会改变、会成长”引发了我的思考。
国企8年工作任劳任怨,常以老黄牛自居;保险公司13年经常主动加班,自称“不用扬鞭自奋蹄”有时却抱怨工作生活不能平衡;辞职休息在家起得比上班早睡得比上班晚;干起家务来基本没有时间观念,吃饭睡觉暂时靠边站;2015年底开始读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在五个微信群语音读不同的书,出差期间也不肯间断……
2017年星光计划第三期徒步体验,一天内步行17个小时行程50多公里,不少学员选择半程,自己不但选择全程坚持到最后一刻,而且一路上扮演拯救者角色扶老携幼乐此不疲,到达营地后放弃舒适的宾馆不住宁愿选择住帐篷,凌晨5点半钻出帐篷又到村里转悠山间静坐。
2005年与单位30多位同事到黄山旅游,大部分同事选择乘坐缆车,自己和四位同事选择步行上山,后因导游领错路错过了缆车时间,从清晨7点出发到凌晨1点宿营全程步行,自己还背负着同行者的水和食物,直到下山也没消耗完。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放着令人艳羡明明可以熬到退休工作不做,非要在知天命年纪辞职走上未知的家庭教育传播之路,面对各种不理解和质疑……
类似情形真是举不胜举,多年来愣是把自己几乎活成了女汉子、机器人、自虐狂,只因自己信奉“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万丈高楼平地起,成功只能靠自己”。
战友在文中引用了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的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确实,真正能让自己摆脱自虐,享受轻松自在人生的,没有别的,而是需要觉察并改变自己固有信念,调整应对模式,学会以成长性思维模式和灵活有效的方式应对,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后想轻轻地问一下作为读者的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上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