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1)“时然后言”,该说话的时候再说话。“乐然后乐”,高兴的时候才笑。“义然后取”,应该取的时候才取。这三种状态,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也代表着一种度和节制,教育我们做到这三点才能够得到旁人的喜欢和尊重而不是厌恶厌烦。人,贵在自知,特别是所处环境中,要清晰知道自己该是怎样说话、行动。
2)对于一个人,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他是否有一件事符合了上级的要求,而是要看他做出的贡献,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胁迫要求必须要遵命而为。一件事不能掩盖了他之前所做出的很多努力,不然就是不公平待人。
学习内容:
《宪问篇》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