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二十三)

原文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 文

14.13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14.14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14.15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引申

时然后言:讲话要注意分寸和火候

春秋时期,公叔文子是卫国的一位贤达人物,传言公叔文子基本不说话,公明贾辟谣说:公叔文子不是不说话,而是到了该他说话的时机才会说话。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学会掌握说话的艺术,该自己站出来讲话时再讲话,同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和火候,在营造良好交流环境的基础上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感悟

俗话说“七分情绪三分内容”。意思是说,人说话时的语气、情绪将严重影响着他将要叙述的事情内容。一旦语气、情绪不对,或许进入不了内容,别人就已经不想再听你讲什么了。

《论语》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说话要择时,合适时机说。不该说时坚决不说。看人脸色不对时,暂时不说。

原文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 文

14.16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引申

如其仁,如其人:胸中有大格局

管仲曾侍奉公子纠,而公子纠离世管仲却没有随他一同赴死,子路认为管仲这样的行为算不上是“仁”。但孔子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管仲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他提出“盐铁论”,不费一兵一卒便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孔子认为,正是由于管仲没有因一时的意气随公子纠赴死,才使得人民免于灾祸战乱、流离失所,这就是造福于人民,这才是管仲的格局、管仲的境界!

感悟

曾看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越是死要面子的人,畏手畏脚,一事无成,最后丢掉了面子。越是最初不要面子的人,一心做事,最后获取了成功,反倒有了面子。

人不能只顾眼前那点小利,也不能只顾个人得失,或者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沉陷其中,走不出来,而要有大格局。事情要向前看,向远处看。

一滴墨水滴到杯子里,水变色了。再放到河里,河水毫无变化。在浩瀚宇宙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顶多不过一粒尘。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