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失败和痛定思痛,我想起了那年那个场景。
困境
手机响起,一看来电号码,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是老师的来电。孩子上学以来,都不记得老师打过多少遍电话来了,不外乎这些内容:你小孩又和人打闹了;你小孩没有听课,钻到桌子下面不知道干什么;有同学说你小孩弄环了她的笔…每次接听前心惊胆战、接听时连赔不是、接听后眉头紧皱,都成三步曲了。
才上学两三年,就整天被老师投诉,这习惯没纠正,那还顾得上学习?他这么不懂事,我想,一定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够严厉。不行,必须采用虎妈式育儿。这样一来,到下午孩子回家,我们自然没好脸色,一轮急风骤雨式的批评下,既吓懵了他,也让彼此的心情降到冰点,大家不欢而散。重点是,下次境况依然,半点起色也没有。
转折
生活就这样心力交瘁地过着,直到有一天,在网上发的一个贴子得到了回应,而且是高质量的回应!那是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的留言。他分析了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强调不能头痛医头,治标更要治本。我当时觉得新鲜极了,因为这与自己的根本观点相悖啊,但却不得不服气。于是把他在网上发布的工作日记都研究个遍,慢慢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感悟
边学习,边实践后,我总结出以下几个突破点。
1、父母的心态,能为孩子保驾护航。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话一点没错。放到生活中解读,就是你淡定,他就淡定;你乱套,他也跟着乱套。
比如孩子被老师投诉,如果家长的心态不够稳,就很容易把情绪传递给孩子。试想连家长也承受不了的情绪,年幼的孩子更无法承受。这样一来,情绪得不到疏导,便无法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但问题不解决,情绪依然在。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
如果家长有坚定的内心,相信这只是孩子成长的插曲、甚至是必经之路,那么孩子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任,成长的本能让他具备了自我完善的动力。
2、透过表象看背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里先问一下:如果感冒了,不断咳嗽,你会只吃止咳药吗?正确的做法是:除了止咳药,医生还会让你吃消炎药或者抗生素(视乎你是什么感染)。因为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回到孩子的状况上,比如孩子钻到课桌下,可不能一下子就认定他在和老师对着干,简单责骂了事,一定要和孩子交流,找出这样做的原因。是听不明白吗?内容枯燥乏味吗?还是害怕老师批评?只有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方法,做到标本兼治。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本来是哲学领域的说法,放到育儿上同样合适。
3、学会倾听,但主导的一定是家长。
上面提到“和孩子交流”,是了解孩子的基本方式。要顺畅地交流,一定得学会倾听。成人的阅历和经验,决定了在成人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是幼稚、无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阻止“你们”走弯路。这样的思维定势,必然出现居高临下的角度,“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打压“你们”,那孩子自然不和你说心里话了,这就是无效的沟通交流。
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倾听为主。唯有倾听,才能让孩子找到宣泄情绪的出口,情绪疏导好,马上能建立信任感和连接感,民主的氛围就出现了。
有一点要注意,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发表意见,但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主导位置,也就是权威感。朋友式的交流互动可以,但到决策、作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把权威感竖立起来。
比如孩子吐槽了一堆学校的不是,家长可以由着他说,但后面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作为家长就不能轻易支持了。
凭着上面的三大原则,我不断地修补自己的三观观念,让其变得更理智和客观。当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也紧跟步伐,一起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