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说的是实话,但为什么让我狼狈不堪?
2009年的一天,到一家企业做沟通培训,离开时老板还送了一个茶叶礼盒,我打开一看,是一块黑乎乎的圆饼。
我不喝茶,也不懂茶,但看那茶叶黑乎乎的,估计是浓茶。
什么人喜欢喝浓茶?年长的人。
于是,想转送给我们经管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我很敬重他,他很喜欢喝茶。
正好过了几天和几位同事约好和那位老教授外出吃饭。
同事开车接我一起外出。一上车,我就说,“我给X教授带了一盒茶叶。”我上车即出此言是想暗示同事,茶叶不是送给他的。
同事一看,说“普洱茶?”
我很吃惊,问他,“你怎么知道是普洱茶?”
同事说:“你看这个盒子侧面不是写了‘云南普洱’几个字吗?里面的茶叶是不是黑乎乎的圆饼?”
我说,“嗯嗯嗯,是的是的。我平时不喝茶,我都不认识普洱茶的。我之前也没有留意到硬盒侧面有茶叶名称。”
到了餐馆,见到老教授。为了表达对老教授的尊重,我说:“X老师,别人送我一盒普洱茶,想到您喜欢喝茶,专门拿来孝敬您老人家。”
没想到,同去的同事说:“X老师,刚才刘宗劲居然不知道这是普洱茶,是我告诉他的。”
我当时的狼狈,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
同事明明说的是事实,为什么让我狼狈不堪?
因为人性复杂。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很多时候无意中冒犯他人、让他人不爽的根源,在于对人性缺乏理解。
要提升沟通能力,首先要把握丰满的人性。
二
您对,您对,您都对,您对了又怎么样?
和朋友聊天,朋友问:“你们打不打算生二胎?”
我:“暂时没这个打算。”
朋友:“你老婆年轻,生二胎完全没有问题呀?!”
我:“她认为带孩子太辛苦。”
朋友:“那有什么辛苦的!我现在是年龄大了,要是政策十年前出台,我肯定生二胎!”
我:“没办法,我老婆目前没有这个意愿。”
朋友:“你丈母娘不是在帮你们带孩子吗?你老婆辛苦什么啊?”
我:“老婆说,白天上班辛苦,晚上如果要带两个孩子,想想都辛苦。”
朋友:“我们父母一般都生养了三五个孩子,不都过来了吗?哪有她想的那么辛苦?!”
我:“我们家小孩两岁以前每天晚上隔一两个小时都要醒一次,当时把我们弄得好辛苦。”
朋友:“不是每个小孩都这样的,你们再生一个,说不定会每晚一觉睡到大天亮呢。”
……
您是否赞同同事的沟通方式?
相信,你并不赞同。
当时朋友对我的不断反驳让我很扫兴。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夫妻之间类似的表达也不少见。
即使您对,您对,您都对,您对了又怎么样?
成熟的定义是,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要体谅对方的感受。
对于是否生二胎,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您为什么非要不断否定我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也没有更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我讲示弱,不是为示弱而示弱,示弱的核心是尊重。
您可以不认同,但要学会尊重。
三
初次相识,他为何给我买冷饮?
2009年8月1日,我去武汉市广埠屯资讯广场给老婆买手提电脑。我们一行三人,除了我和老婆,还有朋友钱晓斋。
老婆负责看电脑款式,晓斋电脑水平不错,他负责看电脑的硬件配置,我呢,负责什么?付钱。
我们在一楼转了很多店铺,观摩浏览了众多电脑,最后转到胜亿数码,一位林姓客户经理接待了我们。林经理沟通能力很强,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要求他都耐心友善地给予了解答。和他沟通了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决定购买他的电脑。
我对他说:“林经理,你这个人给我们感觉太好了!有耐心、为人真诚、回答问题专业,职业素养很好。你想啊,这个品牌的电脑好多店铺都有,为什么我们唯独选你的?就是因为和你打交道很舒服,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我相信你以后肯定会在这个行当做得很出色!”
听了我的赞美,林经理很开心。他对我们说他18岁高中毕业以后就“出道”去广东打工了,现在年龄不小了,回到武汉后准备在这里成家扎根。他还说,他到现在这家公司上班不到两个月,上个月销售业绩就名列公司第一名。我当时问了他卖一台电脑提成多少,我记得他说的好像是23元/台。
交款以后一位软件工程师过来给我们安装电脑软件。我们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林经理不见了。他到哪去了呢?
几分钟之后,林经理出现了,当时是盛夏,他跑到街面上专门给我们买了三大杯冰冻绿豆沙──后来我老婆说,她曾经买过,价格是3元/杯。
卖电脑不像卖白菜,如果在菜市场买菜,如果我觉得摊主不错,我会经常到他的摊位上买菜。但电脑就不一样了,它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今天我在他那里买一款电脑,至少一两年内我不会再买电脑了。林经理卖一台电脑提成才23元,他就拿出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收益(9元)为素不相识的我们买冷饮,他对我们为什么这么好?
从我们短暂的交往过程来看,原因就在于我无意中对他表达了真诚的欣赏、真诚的赞美。
或许您会对此感到疑惑,赞美有这么大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会坦荡、由衷地赞美别人,更不会对一个陌生人大加赞美,所以,您也很少感受到赞美的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赞美自己。
中国有句俗语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但中国人非常欠缺的沟通意识,就是不懂得赞美别人。
作者:刘宗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