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王立群的《文景之治》。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汉景帝在对付叛军的同时,还杀了晁错,那么他为什么要杀晁错呢?
第一个原因很容易想到,那就是吴楚叛军打出了“杀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景帝就会觉得,那我要是把晁错杀了,他们不就没有理由了吗?那他们不就会退兵吗?你可能觉得这很可笑,但是汉景帝当时就真的心存幻想。
第二个原因是,袁盎向汉景帝提出了杀晁错以退叛军的建议。
袁盎在我们之前的节目中出现过,他并不是一个傻子,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呢?
原来晁错与袁盎两人非常不对付。晁错落座,袁盎离去;袁盎落座,晁错一定离去:二人水火不容,不能同台议事。
景帝即位,晁错被破格提拔为御史大夫后,立即派人查办袁盎接受吴王刘濞财物一事,并要将其治罪,景帝下诏,将袁盎罢官遣家。吴楚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又盯上了袁盎,他对御史大夫的属官说:“袁盎接受吴王刘濞那么多财物,专替吴王说好话,一再说吴王不会叛乱,现在吴王反了,应当治袁盎的罪,他一定知道吴王的阴谋。”属官们说:“叛乱没发生时,治袁盎的罪会逼反吴王;叛乱发生了,再治他的罪有什么用?”晁错听后就犹豫了。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一听,赶紧找到同样与晁错关系紧张的窦婴,于是窦婴立即入宫报告了景帝,景帝下令召见袁盎。
袁盎入见时,景帝正和晁错商议平叛的军务、后勤。一见袁盎,景帝立即就问:“你曾在吴国任相,知道吴军上将军田禄伯这个人吗?如今吴楚叛乱你看该怎么办?”袁盎答道:“吴楚之军,不足忧惧,我们很快就可以打败他们。”
景帝说:“吴王靠铜山铸钱,煮海水成盐,召集天下豪杰,至老才举兵叛乱。这样看来,他的计划岂不周严?你为何说吴楚不能有所作为?”
袁盎回答:“吴王确有铜盐之利,但不能说他因财力雄厚召到了天下真正的豪杰。假如天下的豪杰真被吴王吸引,一定会辅佐吴王行义,而不会鼓动他叛乱。吴王重金召到的只是一些亡命之徒,因此才会聚众谋反。”
晁错在旁说:“袁盎分析得对。”
景帝又问:“我该用什么办法平定叛乱呢?”
袁盎说:“请让左右的人退下,我有私密话要说。”景帝让左右退下,只留了晁错。袁盎又说:“我说的话,人臣都不能听。”景帝让晁错也退下,晁错退下后,袁盎说:“高皇帝的子弟都有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处罚刘姓诸侯,侵夺他们的属地,他们才要西进关中,诛杀晁错,恢复旧地。当前之计,只要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叛乱的罪名,恢复他们的旧地,兵不血刃就可退七国之兵。”
景帝听后沉默了很长时间,说:“关键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我不会为了天下吝惜一个人。”袁盎说:“我是一位愚钝之人,此计,希望皇上深思。”景帝于是下令封袁盎为太常,吴王刘濞的侄子德侯刘通为宗正。袁盎私下准备行装前往吴国。
十几天后,丞相陶青翟等众人联名弹劾晁错。说晁错建议让景帝亲自统兵东征是挑拨君臣关系,将吴王未攻取的城邑赏给吴王是无臣子之礼。如此大逆不道应判族诛:晁错腰斩,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全部处死。景帝御笔批准,但是,晁错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十几天后,景帝派中尉召晁错,骗晁错走东市,晁错不知就里,穿着朝服被斩于长安的刑场东市。
晁错死的冤呀,他没有私心,一心一意帮助汉景帝削藩,即使他父亲劝他他也不听,可是汉景帝是怎么回报他的呢?诸侯王一反叛,汉景帝就把他杀了。
景帝杀了晁错后,谒者仆射邓公作为出征的将军回朝办事,上书谈到军事,景帝立即召见他,非常关切地问:“你刚从前线归来,晁错死了,吴楚军退了吗?”
邓公回答:“吴王为今日的造反苦心准备了数十年,因为削地才发怒叛乱,诛晁错只是个口号,他的用心全不在晁错身上。我最担心杀了晁错,天下有识之士从此噤声了。”
景帝问:“为什么呢?”
邓公回答:“晁错担心诸侯坐大难以控制,因此要削地来提高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有利万代的大事。计划刚施行,晁错被杀,这是内封忠臣之嘴,外为叛乱者报仇,我认为陛下实在不应办此蠢事啊。”
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才答:“您说得对,我也非常遗憾。”于是,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
我前面不是说袁盎要带着吴王刘濞的侄子德侯刘通去吴国见吴王吗?那么他们见到吴王之后,又能否劝说吴王退兵呢?当然不可能了。
他们到了吴军大营时,吴楚军已开始进攻梁国,刘濞的侄子宗正刘通先入见,让吴王接受诏书。吴王刘濞笑着对侄子刘通说:“我已经做了东帝,还拜谁啊?”吴王刘濞听说袁盎也来了,知道他此行是当说客,不愿见,将其扣在吴军大营中,但没想到袁盎竟然趁夜逃出了大营,回到了朝廷。
那你可能会问,袁盎是怎么逃出去的?袁盎以前当过齐国国相,当时他身边的一位随从和待女私通,袁盎知道后不仅不向外说,还对这位随从一如既往。然后就有人把袁盎已经知道随从与侍女私通这件事告诉了那个随从,随从一听吓得赶紧逃了,但是袁盎还是把他追了回来,并将侍女赏给了他,仍让他当随从。你说巧不巧?袁盎这次在吴营被困,担任守卫的正是原来那位随从,不过,他此时已升为校尉司马。校尉司马自掏腰包买了酒把大营西南方的守军灌醉,然后就把袁盎放走了。
袁盎成功逃脱后,见到了汉景帝,把自己的遭遇都告诉了汉景帝,至此,汉景帝彻底明白,晁错是杀错了,但他有没有治袁盎的罪呢?并没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周亚夫怎么应对这场叛乱。
周亚夫首先到达荥阳,再赶到洛阳,意外地发现剧孟在洛阳,而且没有帮助叛军,他非常兴奋,说荥阳以东无任何值得他担心的地方了。周亚夫为啥这么高兴呢?
原来,周亚夫奉命率领大军出征时一位名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车队,告诉周亚夫,吴王这次一定会在殽山、渑池的险要之处设伏,劝周亚夫南下蓝田,出武关,到洛阳,这样走比直接东行不过多上一两天,但是却可以避开吴王的埋伏,而且还能出其不意进入洛阳。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按照赵涉所说的路线到达洛阳后,立即派军搜索殽山、渑池一带,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立即上书景帝任命赵涉为护军。
而周亚夫提到的剧孟是汉初最有影响力的大侠,周亚夫来到洛阳后发现剧孟在洛阳没有参与反叛,这就说明吴楚叛乱,不知道利用剧孟收取民心。
至于荥阳,是秦汉时代的军事重镇,附近有秦朝著名的粮仓敖仓。如此战略要地,吴王竟然不知道先行据守,所以周亚夫占据这里之后才那么兴奋。
那你说吴王自己能力有限也就算了,他手下难道就没有明白人吗?其实不是的,吴王手下有明白人,这个人就是桓将军。桓将军分析了吴军与汉军的优劣势。他认为:吴军多步兵,汉军多车骑。步兵利在崎岖险地作战,车骑利在广袤平原作战。希望吴王所过城邑,一律放弃,率军一路西奔,首先占领号称武库的洛阳,食用敖仓军粮,凭借有利的山河地势,指挥天下诸侯。即使不能入关,天下大局也已经定了,如果大王常规行进,一城一地地打,汉军骑兵、到达,进入梁楚间的要地,大势便已去。吴王听后,询问手下的老将,老将们都说,这是年轻人喜欢冒险的战法,哪儿算深谋远虑啊!于是,吴王拒绝了桓将军的建议。
周亚夫后来到了淮阳郡(郡治今河南淮阳县),立即询问父亲绛侯当年的老宾客邓都尉接下来该怎么打,邓都尉回答:“吴兵的军锋太盛,不能和他们正面硬拼。但是,楚兵缺乏韧性,不能长期坚持,为将军考虑,不如率兵坚守昌邑(县治在今山西金乡县西北)。将昌邑西南方的梁国拋出去,吴军必然尽全力攻梁,让梁军先和吴楚军恶斗。将军坚守不战,在淮水与泗水交汇处截断吴军前后军的粮道。吴、梁相互消耗得差不多时,将军再以精锐军团攻击吴国疲惫之军,一定能打败吴军。”周亚夫听从了邓都尉的建议,坚守昌邑,让梁国去牵制叛军,自己则去断叛军的粮道。不过,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小儿子,这样做不是把刘武置于危险之中吗?那汉景帝会同意吗?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文景之治》,王立群著;
2.《汉兴》,李开元著;
3.《资治通鉴熊逸版》,熊逸著.
4.《史记》,司马迁著;
5.《西汉朝廷“大洗牌”》,孙家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