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一次知乎的live,题目是“生活、工作都是项目管理”提到了对于时间管理应使用GSP方法进行规划;在得到专栏中则《转向》一书的观点,提出可以使用工程师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两个专题都挺有收获的,现记录如下
GSP
提出这个观点的live主持人名叫琬逸,有多年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在live中分享的内容对于有过项目管理经验的人而言并不算新颖。但其中他在解答听众问题时,提出了要有GSP原则对于时间分配的管理精神挺值得大家关注。
GSP原则指的是,当你决定开展一项工作,以达成目标前,有必要根据目标检查(G)、S(策略分析)、P(计划制定)的次序对于自己方案进行检查。
-目标检查
这个原则的提出,对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缺乏决策过程的我而言有很大的震动。以前认为项目管理关注的是如何达成目标,但是目标是否正确,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最初的总目标设计很明确,然后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一旦分解成一个个分项目标时,每个部门、个体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导致有可能出现后期的小目标根本就与最初的方向矛盾的情况。在具有成熟流程的工作环境中尚且如此,对于一个管理者、执行者、检查者一体的个人生活而已,目标的偏离出现的机会和概率都会比想象中要来得大。
-策略分析
在课程中学习过的策略有许多,但是书本到应用,除了是否具备应用到能力外还有是否具备应用到主观动力的区别。
策略分析解决的问题是在认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挑选达成目标的合适的方案。达成目标往往不止一套方案,在工作中会通过组合的形式给出不同的选择,这个强制化的形式有利于进行思考分析。但是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是确定目标后,直接是制定好计划了(P)。至于制定的P能否通过组合优化、是否必要等要素分析都很少进行专项分析。看上去是执行速度很高,实际上缺乏分析的计划是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保障。个人精力、时间、兴趣等这个等同于企业中的有限资源,一旦投入后无产出,则是巨大的损失。
-计划制定
这点在live中提及并不多,因此我觉得可以用《转向》中工程师的模块化思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工程师思维
《转向》一书我目前并未阅读,所有的理解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工作体会和得到音频中的介绍提出。
书中提及的工程师思维解决方法是模块化思维:通过对于存在问题的解构,找出其中具备关键属性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模块化划分成不同的小模块已解决每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最终可以通过把各模块进行整合后最终构成可以解决问题的模型。
具体方法
-在现实中找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忽略非关键问题;从系统等角度分析最终问题是如何由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问题组成的。
-需要从系统出发,发现不在水面的影响因素,在逻辑、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
-承认现实是有约束
-具备取舍的能力
-优化过程(在限制条件种优化)
-标准(降低成本低方法)
-原型+叠加(在限制中迭代)
体会
一般的工程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把具体问题解决。然后对于G、S环节,可能是在产品经理层面。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你缺少的可能是一颗做产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