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下一篇密文,揭示7条不为人知的用人的法则!
◈ | 作者:雪漠
★
诸葛亮曾写过一篇叫《知人》的文章,里面讲了七条知人的法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问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看看他的胸怀怎么样,有什么理想,志向如何。他暂时没有志向也不要紧,只要他是可造之才,就帮他立志。只要能将志向立起来,也会很好。古人在三十岁前必须明白这辈子的使命,也就是“三十而立”。
如果他三十岁还立不起志向,没有大境界和大格局,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不可用。大家一定要明白,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所以,你如果不想做平庸的人,就要建立人生志向,而且这个志向的格局要尽量大一些。
诸葛亮认为,识人之初,就要看看他是否有远大的志向,是否有博大的胸怀和格局。因为,如果他没有大志向、大目标、大格局,他的心里就装不下多少东西,只能装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就像曾国藩在家书里虚构的形象一样。为什么清政府一看曾国藩的那些家书,就对他放松了戒备?因为,没有远大志向、只在乎鸡毛蒜皮的人,不会有伟大的行为,甚至不会有大的欲望。
做皇帝、治理天下也需要大格局。成就任何一个大的事业,都需要大胸怀、大志向和大格局。只有格局够大、心够大,你才可能跟人类的命运发生关系——当然,我不是教你好高骛远,我的意思是,做人需要有大局观,没有大局观的人,心胸难免会狭隘,难免会纠缠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之中,围绕着自家的柴米油盐过一辈子。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有点苍白,但或许它也是一些人的快乐吧。
第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跟他交流一下,甚至要跟他辩论一下,看他的应变能力怎么样——诸葛亮的知人法则并不是最高明的,我之所以分享给大家,只是让大家多一种借鉴和参考而已,不要把它们当成金科玉律。要知道,诸葛亮用了很多人,但仍然不能跟曹操相比,像魏延和马谡就没有用好。所以,我们在接触他的东西时,要保持一种辩证的眼光,不用全盘接受。尤其要注意的是,他对道不够重视,基本上都是在术上下功夫,这是他最致命的地方,我们也要避免犯这个毛病。
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问问他对战局有什么看法,请他提供一些计谋,目的是看看他的见识怎么样。这也是我的习惯,我经常会请教朋友们一些问题,除了想学一些东西之外,也是在观察他们的品质和境界。如果他们讲得很好,我就向他们学习,他们就是我的老师;如果他们讲得不好,我就会找出他们的不足,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他们仍然是我的老师。
所以,要经常请教别人,在请教的过程中,你不但能学到一些东西,也能发现一些过去你也许忽略了的东西,还能判断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可不可用,适合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他见识不够的话,也不会有大出息。
第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他即将有灾祸和磨难出现,看看他有没有承担的勇气,是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如果胆小怕事的话,他就不可用。有些人老是怕这怕那,什么都怕,老是想护着自己那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想打碎,这样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最终就会一事无成。许多时候,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博大,不要因为自己的患得患失,而不敢做事。
要知道,胆小怕事也是一种人格缺陷,一方面自己不要做这种人,另一方面也要远离这种人,无论做事业还是交朋友,都不要选择这种人。胆小怕事是最糟糕的,很多人之所以会告密,就是因为胆小怕事。所以,告密者大多是胆小怕事的人。你想想看,如果你把某人当成可以交心的朋友,他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别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把你告诉他的很多秘密都说了出去,你会怎么样?
所以,我们自己不要做这种事,要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良心,也不要用那些有可能出卖自己的人。
第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和他喝酒,看看他醉酒之后有什么表现。有些人醉酒之后会痛哭流涕,有些人醉酒之后会打人,有些人醉酒之后会说出很多秘密,总之,大部分人醉酒之后,都会原形毕露,如果他的本质是小人,那么他就会露出小人的嘴脸。
但是,有些人即使喝了酒,也仍然有一定的格局、规矩和底线,这说明他的自制力很强。另外,开车的人如果喝酒,也不可用,你要记住这一点。酒驾非常危险,很多车祸都是因为醉酒驾驶造成的。如果他明明知道自己一会儿要开车,还要送别人回家,却仍然喝酒,那么这个人就绝对不可交,更不能用。
因为,他连自己和别人的生命都不放在心上,还会把什么放在心上?你坐他的车都有可能会出事,更不要说别的了。所以,对一些本性、本质上的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妥协。
第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给他一点好处,看看他会不会接受。如果他接受,就说明他是贪财贪利之徒,不是廉洁之人,将来一旦有机会,他就有可能成为腐败分子,至少会追名逐利。不过,很多人也会用一些追名逐利之徒,蒋介石最早的时候就重金收买过一些人。当然,这与他的用人习惯有关。
第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请他做事,并约定好完成的时间,看看他讲不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也不可用。
《庄子·列御寇》中谈到了孔子的“识人九征”,“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他离你尽量远一些,观察他的忠诚度;“近使之而观其敬”,把他放在身边,看看他会不会因为亲近而失去恭敬心;“烦使之而观其能”,交给他一些复杂的事务,看看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如何;“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他一些事情,看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急与之期而观其信”,看他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或紧急情况下守信,是否会推三阻四;“委之以财而观其仁”,给他一点好处,看看他是不是一个廉洁的人;“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目前面对的困境和危险,看看他能不能在危难时刻有所担当,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底线;“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把他灌醉,看看他的本性如何;“杂之以处而观其色”,把他放在复杂的环境之中,看看他是否能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知人七观跟它很是相似。
说实话,我不太认可这些方法,而且我觉得庄子也不会关心这些小术,更不会用它去识人、择人,仅仅是记录而已。因为,其中充满了功利性,包括后来的很多著作,如《韩非子》《人物志》《冰鉴》等书,它们都是在教人如何识人观色,给阴谋家、政治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从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注重权谋。
所以,我们既要把它作为一种应世智慧,汲取其中的营养,学会在红尘中做事,也要明白它是一种机心,不是大智慧,不要让它污染自己的心。换句话说,这种文化现象有其两面性,我们要批判地对待。
其实,最好的识人之法应该是自知。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高不过自己的心,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会例外。真正地了解自己之前,知人往往会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