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着初夏温暖的海风,掠过五月的宁海新城,天明湖浮起了喜悦的晨光。
5月20日,“宋韵红妆”主题集市,梧桐叶间筛下细碎的光斑,将220个古色古香的婚妆主题摊位染成暖金色:朱漆雕花的妆奁、金丝绣边的婚服、热气蒸腾的汤包,与隔湖对岸的潘天寿艺术中心相映成趣,一幅被时光揉皱重又铺平的画轴,浙东大地最鲜活的中国浪漫在天明湖畔跃出湖面,令人怦然心动。
从十里长街到一湾碧水,湖光里的红妆泛起了红晕,朱漆雕花“千工床”光泽温润,“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精细雕工鳞羽闪闪,鎏金“百子桶”摞成小塔,桶身缠枝莲纹在阳光下流转,那是旧时嫁女队伍里,红妆器具压弯挑夫扁担惊起的一路雀鸣。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是浙东人对婚姻最质朴的期许,珍贵的手艺、诚挚的心意,为女儿铺就一生的温暖。明代匠人雕琢的妆奁、绣制的婚服,在五百年后的天明湖畔,与无人机灯光秀、音乐喷泉共享婚庆的喜悦。穿着宋制汉服的姑娘踮脚戴上展柜里的凤冠,珍珠串成的垂旒在发间轻晃,与玻璃柜内明代凤冠的流苏遥相呼应,中国浪漫在时空跨越间达成了最纯美的默契。
手作与味蕾千年对话,非遗手作体验区,孩子们跟着老匠人在湖边小摊学泥金彩漆。小竹刷蘸金粉,素胚勾勒并蒂莲,金粉簌簌,像极旧时绣娘婚服上落针的模样。“阿婆,这个能带回家吗?”羊角辫女孩指着未完成的漆盘,引来老匠人眯眼而笑:“等干了就能收着,以后你嫁人的时候,让你家娃也来学。”
街角美食区香气裹着湖风扑面而来。蒸笼腾着白雾,宁海汤包的皮儿薄如蝉翼,馅儿裹着笋丁肉末,咬一口汤汁瞬间在舌尖炸开;一市馏的陶瓮咕嘟作响,糯米、红枣、桂圆在红糖里熬得绵软,甜香直往肺腑里钻。岁月磨出温度的味道,与红妆文化里“家”的意象不谋而合——再盛大的婚仪,最终都落在一粥一饭的温暖里。穿西装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汤包,隔着屏幕给异地恋女友发消息:“等你回来,我们在这儿吃汤包,看红妆。”
红妆文化从历史走向生活,十里红妆迎亲巡游锣鼓声从湖东那边传来。十二名轿夫抬着朱金木雕花轿,轿帘上“双凤朝阳”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后面是挑着“百宝箱”的队伍,每只箱子都雕着不同的吉祥纹样;最末便是穿红妆的“新人”,凤冠霞帔,裙裾扫过青石板,像移动的红牡丹。白发阿婆抹着眼角:“我嫁人时,坐过花轿,那时候路不好走,轿夫们走得慢,数着路边的野花到一百朵,才到夫家。”
傍晚的城市广场,宋韵婚礼秀上主持人高声呼喊:“今天三对新人在这里完成传统婚典,都选择在红妆里,向彼此承诺一生。”“新人”行完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之后,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有个小男孩拽着妈妈衣角问:“妈妈,我以后结婚也要穿这样的红衣服吗?”妈妈蹲下来,指着台上说:“等你长大,或许会有更美的样子哦。”
暮色漫过天明湖,音乐喷泉水柱随着《凤求凰》旋律起舞,灯光将水幕染成中
国红。湖对岸红妆集市姑娘捧着红妆团扇,老人提着泥金彩漆茶罐,孩子举着并蒂莲糖画奔跑。风里飘来的雅乐,混着湖水的清冽、花香的甜腻、汤包的热气,织成温柔的网,将千年的红妆故事、烟火人间,收进这湾碧水的涟漪。
天明湖的夜渐深,在湖畔触摸朱漆的温度,在摊前学习泥金的技艺,在婚礼重演同牢的仪式,都是在对历史诉说:“你看,我们把你爱的,都好好接住了。”这就是红妆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却是活色生鲜,在每一代人的手心绽放的浪漫。
天明湖,以一湾碧水为纸,以千年红妆为墨,写就了最中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