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富贵,齐景公已许诺给孔子“(鲁国)季、孟之间”的高待遇,可孔子还是不满意,第二天就匆匆离开齐国。
如果是为了名声,卫国自上而下对孔子非常敬重,卫灵公只不过问了一些军旅之事,孔子却觉得卫灵公并非敬重自己的主张,于是离开了卫国。
如果是为了教育,在鲁国,孔子就已经弟子众多,不必离开父母之邦,去忍受颠沛流离之苦。
如果是为了修养自身,众多隐士前来劝诫、点化,孔子都没有听从,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
从周游的形式来看,孔子要得到的,不是虚名,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实权的官职,从而可以施展其安邦定国的主张,建立一个复兴周礼的国度,而不是如在鲁国一样,处处受制于人。
但,这还不是孔子的志向。五十一岁时,孔子走上仕途,先后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直到五十五岁受到排挤离开鲁国。这段时间,孔子感受到了上天的召唤,感受到了自己承担的更大的使命,既然“道”在鲁国行不通,那就到其他诸侯国那里试试,这就是孔子曾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从而开启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艰辛之路。
孔子所知的“天命”究竟是什么,无从得知。即使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的理想、志向时,也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
颜回、子路在旁侍奉孔子,孔子看着他俩,一个好学向善,一个好武不屈,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问他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想也没想,说道:“希望拿出我的车马轻裘,和朋友们一起拥有,即使用坏、穿坏我也不会觉得遗憾。”子路很讲朋友义气,可颜回却内敛许多。
颜回说道:“希望自己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一文一武,子路想看看孔子偏向哪一个,于是问孔子:“希望能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顿,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轻的弟子得到关怀。”
孔子的这志向,往小是修身,往大是治国,模棱两可,并不明确。
(向雄读《论语》之八十六)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