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买书喜欢上淘宝当当,但有些人买书就喜欢到书店,除了有亲眼看到书摸到书的“实在感”,还有就是避免了时间上“漫长的等待”。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忍受不了这样“等待”的日子,几分钟不看一眼手机就浑身不舒服。
这都或多或少跟本期的主角——“滞后效应”有关系。
我们很少能看到一个人学了一门新的知识马上就能把它用于实践,还常常可能因为有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学一门东西,自己也去学,最后学完发现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些自然也有“滞后效应”在“暗中作祟”。以上这些在我看来,“滞后效应”它就是个小恶魔。
它还不是那么坏,因为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存在。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些盲目的跟风者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时间”这个纬度在“滞后效应”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举个最最通俗的例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心一意做事情永远比三心两意做事情效率要高,虽然人脑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事情,一边打字一边还能想着一会儿在吃点儿什么东西。可当我们真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时操盘多件需要耗费一定心力来做的事的时候,效果真的不如按部就班做一件事来的高效。并不是“滞后效应”与我们为敌,而是我们可能站到了时间的对立面而已。
在表彰先进时要越及时越好,在公关难题时要随时待命及时调整,这都是可以避免让“滞后效应”带来危害。
回到设计自己“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上来说,因为有“时滞”,才更需要我们做计划时认真分析,如果我们需要效果“立竿见影”就必须要想到能够抑制“滞后效应”的方案和决策,尽量做到缩短和平滑周期,避免因为“滞后效应”带来的计划外的不确定性。
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跟的上这个变化的世界。(这句话好像经常被得到系老师引用吧?也做为可以和“滞后效应”相联系的一句金句送给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