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谈自己受到的家教:最好的教育最朴实
人穷志不短——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劳作,一年到头很忙碌,却依旧食不果腹。因此,张志勇小时候最深的儿时记忆,便是“穷”。
“那时候,村里平时吃的喝的,基本上都是纯纯的‘地瓜宴’。那时的地瓜,不像现在的地瓜,又干又面,吃的时间长了,人的胃都会发烧,吐酸水。有一年春节,眼看要过年了,可家里还没有钱买几斤白面包饺子吃。没有办法,老父亲不得不硬着头皮,到大队会计家借了20斤麦子。” 张志勇回忆道。
虽然,俗话说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张志勇的母亲依旧教育他:“人穷志不能短,要活出个人样来。”父亲给家里的孩子们取名为“志勇刚强”,无不透露着老人最朴素的心愿:要让孩子们做有志气的人。
“人穷志不短,这是母亲留给我,激励我人生奋斗的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不能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最朴实的做人准则
在村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热爱劳动的人是最被大家看不起的。每当遇到这种人,村子里的人都会去指指点点,当做不学好的典范。要是被人这样戳了脊梁骨,这人在村里也就抬不起头了。
“我的母亲,常常对我们弟兄几个讲,做人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张志勇的母亲关注的品德教育其实很简单,但这却也是最朴实的做人准则。
干活不能耍奸磨滑——最宝贵的工作法宝
在村里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时,有干活实在的人,也有耍奸磨滑的人。张志勇的母亲在平时劳动中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耍奸磨滑的人。她说:“这种人看似很精,但谁傻啊,糊弄人家一时,还能糊弄人家一辈子啊,时间长了,人家谁还愿意与这些人搭伙呢!”
“我的母亲,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下地劳动,都十分要强。那时候,无论参加集体劳动,还是种自己的地,她从来不惜体力,是出了名的干活实在人。” 张志勇这样评价他的母亲。
“干活不能耍奸磨滑,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工作法宝。”
相互帮衬,不忘感恩——最可贵的人性启蒙
“谁谁在咱家困难的时候帮助过咱,你们长大了,千万不要忘了人家。”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张志勇的母亲总会给家里人数唠。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跟着母亲学干活,拾柴火,成了我小时候劳动的主要内容。每到夏天,赶上一连半个月的阴天、下雨天的时候,就会没有干柴火烧。相互借柴火烧,是邻里间的常事。每到这时,我母亲就会念叨,谁谁人家帮助过咱,你去看看人家还有没有柴火,要是没有了,你赶快送些去。” 张志勇回忆说。
“互相帮衬,不忘感恩,这是母亲从小留给我的最宝贵的人性启蒙。”
让张志勇记忆最深刻的家庭教育,恰恰是父母在平淡生活中告诉他的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近年来,张志勇也谈到不少家庭教育观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给为人父母的朋友又有哪些忠告?
张志勇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张志勇说,要在家庭教育中弘扬民主精神。说到底,家长们爱孩子,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尊重孩子,要求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在父子、母子交往中,要放弃自己教育的“制高权”、“优越权”,在生活、学习与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平等地位”,就是在日常的教育中坚持与孩子协商,不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不把自己的兴趣与选择强加给孩子;就是要将自己的教育要求,真正建立在孩子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你再好的教育愿望,对于孩子来讲也无济于事。
爱孩子需要的是行动
张志勇认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教育中把孩子作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和孩子建立心贴心的交流。
一次周末,因为中午饭吃得晚,所以等到儿子晚上去上学的时候还没吃上晚饭,张志勇只能买了肯德基给儿子带去。儿子去学校后,张志勇为此很内疚。于是在一个周末,他专门买好食材,给孩子好好做了一天的饭。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父亲亲手炸的香椿芋,突然开玩笑地表扬张志勇说:“爸爸,你做了一天的饭,不成服务员了吗?”
“儿子知道我很忙,这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话,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我们当父母的,还要求儿女们什么呢,他们能理解父母的爱就够了!从这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父子之爱。” 谈起这件事情,张志勇在博客里写道。他说,爱孩子需要的是行动,并不是言语。
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长处与短处
张志勇认为,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斥着盲目的“卓越”意识——在班里要做第一;在年级要做第一;在学校里要做第一,否则,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没出息,就要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施加极大的压力。他认为左右家长们思维的就是“做人上人”的社会精英思维。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第一才是成功,第二就是失败。如此,教育不是在培育成功者,而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者!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生态?张志勇说:“家长们爱孩子,要懂得天下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天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
这就是说: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地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地 “攀比”,否则,会把孩子逼进学习与生活的死胡同,进而患上学习失败恐惧症,轻者学习兴趣下降;重者导致厌学、逃学,直至到网吧、到校外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去寻找自己的 “乐趣” 和 “自信”。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习终生有用的东西
张志勇认为,在很多家长心里,觉得孩子在做作业、上对升学有用的培训班,就是好的教育,而不做卷子、不去上辅导班、参加社会活动、搞社会实践就是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在这样的教育认知下,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智性”(学习智慧)丧失,“德性”(人生境界)缺失,“自控性”(自主管理能力)流失。
“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好坏,与社会教育理念有极大的关系。” 张志勇举例说,以色列是公认的创新国度,他们的家庭教育中,一是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二是在孩子上学后,很少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而是更关注孩子今天发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向老师提问。
张志勇坚信,不学习做人、不学习做高尚的人、不学习做独立的人,孩子不仅走不好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断然走不好当下的学习与生活之路。
参考:
张志勇博客《“三年无改于母之道”》
中国教育报《张志勇:做到这四点:你对孩子才是真爱》
今年全国两会上,小编欣喜地看到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建议,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把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期望设立“家庭教育日”,落实家庭教育政策;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提出,国家应该为家长教育立法,让家长“持证上岗”。
代表委员提出的这些宝贵意见,都是希望家庭教育能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教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有品质的家庭教育,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家长们就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把握教育的时机,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