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旁听一位老师给三年级的小朋友讲唐诗--李白的《坐看敬亭山》,提到了李白写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遭受贬官,感觉到世态炎凉,怀才不遇而心情郁闷,所以在敬亭山独自感叹,写下这首诗。
有小朋友问:“老师,什么叫怀才不遇啊?”
“怀才不遇就是有才华的人没有遇到伯乐。就好比你成绩特别好,每次都考100分,但班主任就不喜欢你,从来不让你当班长。这就是怀才不遇。”
哦,小朋友似懂非懂地应了一声。
“如果不理解,你也可以回去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单位里有没有受人挤轧,有没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我相信肯定会有的。”老师循循善诱。
我突然觉得有点蒙,怀才不遇是这样解释的吗?
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怀才不遇?我们又应该如何让小朋友正确理解这个词?
查百度,怀才不遇是指有才能而不受重用,指人不得志,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老师说,怀才不遇就是有才华的人没有遇到伯乐。这句话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基本等同于百度的释义。可看当时的情形,小朋友们都不太理解。然后老师用了成绩好不让当班长的案例来说明,这就容易造成孩子 的误解了。
误解之一,是否成绩好的孩子就一定能胜任班长的职务?明显成绩好是因为学习能力强,但班长可能更需要语言表达、组织、团队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老师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很容易会让孩子误以为成绩好就应该当班长。
而这,似乎又跟李白的想法类似了。据说当年李白的确才高八斗,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性情又孤傲不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太低,因此很快被贬,终生郁郁不得志。但在李白的心里,一定认为自己的诗才这么高,别人不重用,那肯定是别人的不对,这才会有怀才不遇的想法。
误解之二,班长是因为老师喜欢才能当,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强?
现在都讲民主管理,班长班委都是主动上台宣讲再经大家投票而成。但老师这样的说法,会不会让孩子以为,班长的当选与否完全在于是否讨得老师的欢心,而非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与欢迎?
误解之三,老师让孩子回去问父母是否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如果父母正好借机发一通牢骚,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认为,这个社会就是充满了种种不公平不公正,才会让李白,让我父母这样的人怀才不遇。是否会造成孩子对社会的抱怨而不是感恩?
或许这样的想法是有点吹毛求疵,但面对如同一张白纸的孩子,我真的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慎重再慎重一点,尤其是可能带有倾向性的评论和判断,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引发孩子的正向思维?而不是
让孩子 在无意中被带偏。
想到昨天在写作训练营的开营仪式中,宝宝哥提到勾搭大咖的几个要点:要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握时机,给大咖留下深刻印象;要乐于奉献,为大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其实这几点,正是避免怀才不遇的关键。你的才华是否让领导看得到,是否正是团队需要的才能?你是否能够与团队共同合作,并且甘愿奉献自己?
当然,就算这些全部做到,是不是就不会怀才不遇了呢?
也未必,否则就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了。
但,良禽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魏征在李建成麾下只能蒙尘,到了李世民手下却成为千古名臣。如果你真的有才有情有奉献,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那就是你需要考虑另起炉灶的时候了。
或许你会说,这些想法,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太难理解了吧?
是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怀才不遇是指有才华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学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小明弹钢琴特别好,学校里有钢琴表演时他可以主动报名;我们要学会团结合作,比如踢足球时一个人踢得再好,不跟其他小伙伴配合好,足球比赛也赢不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言小而失之。为人师者,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无意中带给别人深远的影响。愿我们都能够从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出发,做一个谨言慎行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