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绿皮书》,感觉很舒服。没有3D影片的太过真实,没有大片视觉冲击带来的深刻刺激,也没有烧脑情节。反种族歧视这个主题深刻但手法轻松幽默,看了不觉残忍,雪利博士被打也只是脸上有擦伤,所以也没有血腥揪心场面。
《绿皮书》不是音乐片,但音乐多,风格也多。有夜总会的音乐、有黑人酒吧的音乐、有托尼一路在车上放着听的音乐,更有雪利博士的三重奏多次表演,钢琴和大提琴。
《绿皮书》故事一辆车、两个人、一条路,但画面并不单调画风还温暖。拍摄时焦距的调整、角度的选择使得就算两个人呆在一辆小车里,那么小的地方,也能拍出美妙的空间景深感,很牛。
影片缓缓讲故事,不拖沓,吸引人,不乏幽默滑稽的细节,还偶尔引人发笑或会心一笑,结局也温暖,但雪利的孤独感一直在影片中萦绕,也引人深思。
到了酒店住下,别人和美女在楼下喝酒聊天,雪利独自坐在露台默默喝酒看他们,神色孤寂。
在全是黑人住宿的旅店里、黑人酒吧里,雪利也是一个人,不能和别的黑人一样放松、娱乐,他是音乐家,文明人,受过良好的白人教育,谈吐举止穿着都不一样,和环境格格不入。
汽车坏在路边,田地里的黑人劳工把他看为异类,不敢相信竟然有白人司机在为同为黑人的雪利开车、服务。雪利也不忍直视他们,无言离去。
现实对孤独的雪利还有不放过的残忍:
他为上流社会白人演奏,台上赢得他们的掌声赞誉,但台下就是一个黑人,演出前不让他和白人一起用餐;演出中场不让他使用室内的卫生间;到南部巡演要带着绿皮书,只能进入书上标明的接待黑人的餐馆和旅店,一次他偏要进到白人的酒吧,结果就是被围殴;作为同性恋被抓,警察只对他大打出手,对方是白人不会被打;可以把西装卖给他,但他不能提前试穿。如果他买了,不合适,服务员可以给他免费裁改,但就是不能试穿;天黑了他们还在赶路,被警察驱赶,因为这里黑人晚上不能出来……
在白人眼里,黑人就是愚蠢卑微的存在,有些地方永远不属于你。
雪利博士没有正面对抗歧视这件事,他在用他的自尊拯救自己,追求精神上的平等。他举止优雅,儒雅克制,不卑不亢,他想用他高超的演奏证明黑人可以和白人做的一样好,但他在白人眼里就是黑人,在黑人眼里,他也不是白人。
因为黑人也妄自菲薄。他们笑话雪利为什么穿西装;笑话他怕把那身管家西装弄脏了。
一路上,雪利博士和托尼,和一个油腻臃肿精明的社会底层失业白人,相互改变,建立了友谊。电影结尾,雪利到托尼家过圣诞,其乐融融,但那也只是他和托尼这个“半个黑鬼”的意大利移民一家消除歧视而已。
雪利博士仍要体面地过着孤独的生活。找不到认同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但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歧视永远存在。种族之间、地域之间、性别之间、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甚至胖瘦之间。
唯有自尊。尽管孤独。
在演出最后一站受到侮辱,雪利为了维护自尊,放弃了他的演出,来到黑人酒吧。他曾不愿被人当成黑人,不吃黑人都吃的炸鸡,不听黑人都听的歌曲。这次他为他的同类族裔演奏了他曾不齿的爵士乐,他认同了他的肤色,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在他们中有了归属感,有了不曾有过的快乐和释然。
与其把自己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放下自卑,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