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文件的时候,找到了一封五年前写给侄儿的劝学信:
我白天疲于工作,晚上容易懈怠自己。一直想写一些东西来鼓励你,却又常常“藏于心口而迟于笔头”,因而现在你看到的文字,确实是我两天前就酝酿完成的话语,希望它们能像被云朵遮住的月光,即便姗姗来迟却依旧可熠熠生辉。
我读书的时候同你一样,没有人教过什么背诵或是算数的方法,再加上天性愚钝,后天又懒惰放纵,于是成绩也不能入流。虽说学习是不能从分数上判断好坏的,这一点我也同你提过,但是你不能以此作为你考不到高分的理由。毕竟依照常人看来:分数和长相一样,没有人会讨厌分数高的学生,就像没有人会嫌弃长得端正的孩子一样。话回到正题,按我当时的状况,成绩“四平八稳”的样子持续到我高三即将高考的阶段,你也了解过家乡的高中学习氛围既紧张又浓厚,大考小考等阶段性测试更是源源不断。有一次月考结束,全班熙熙攘攘的在教室里等着放学,我坐在别人的位置上百无聊赖“巡视”着桌子前后,那时候不比现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大家玩的最高端的也无非是MP3/MP4这样的东西,再大众一些的“娱乐装备”也就是小说啊杂志之类的读物,别的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供学生娱乐的玩意儿了。
出乎意料,我翻着翻着,还真翻出一本小说来,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觉着书不厚,粉色的封面一看就是言情或是爱情小说之类的主题,虽然作者名字很土但是书名却异常有文艺气息。当然,我也希望你可以搜搜看这本作者名为小春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也许读罢你会更容易理解我当时的心境。
蓦然回首,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它,我开始敬佩书中描绘的仓央嘉措,爱他写的所有的诗文,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爱情观念;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历史,也开始对佛学,大乘,小乘,以及禅宗感兴趣,逐渐喜欢上探索宗教和哲学的知识领域,更是有了第一次反问自己的信仰在哪里的情形;也因为这本书,我对小说里提到的另外的书籍开始好奇——《君主论》,这几年来我时常反省,先前读书之广,之杂,是混沌而又不成体系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像一个无人引导的扁舟,在浩瀚的书籍海航里肆意游荡,触礁或是搁浅便是常有的事儿,现在有我以后,你不必害怕,前人之鉴,理当为后车之师。待我我大学即将毕业,常和自己说要“抛弃以往所学,忘却以往所看,一切从新亦从心开始”,当然,这是后话,有机会我还可以同你慢慢咀嚼那番故事。
其实你若要我现在给你描绘书里的故事,我也仅只能记得个轮廓大概,但仓央的诗句,特别是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却扎扎实实刻在了我的脑海。时至今日,这句话已然成为改变我人生的力量之一,年初的时候我和朋友去看韩寒导演的《乘风破浪》,听到徐太浪拿着麦克风说出这一段时,我忽然热泪盈眶,那是岁月流过脸颊而温热如初的酸楚,那是凉风从口出叹出且浑身瑟瑟的感觉。当然,你现在是不会懂得,当然,你未来总会懂的。
回忆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忧伤。在那之后,又经历了一些变故,我更加刻苦学习。有的时候上帝就是这样,一旦关心起某个人来,就会接二连三的打出一样的“牌”,再容我插一句“其实魔鬼和上帝一样”。到了快高考的前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背书,背完语文就是背英语,要么就是数学公式之类的概念,就和古时学子赶科举一样碌碌忙忙。那时候我们最痛苦的不是数学,而是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从我三年级那一届开始,正式纳入教学科目的,曾经把英语当小科目来看待,谁知道小学要考,初中要考,到了高考还要考,本来基础就像筛子一样破绽百出,临时抱拂脚的作用更是心里没底,可总不能放弃于不顾吧?一旦学不明白,我就依赖背书来解决问题,戏剧性的是这样做让我在某一个清晨的早自习遇到了改变人生的一篇文章,那就是出自Samuel Ullman的《YOUTH》,毫不夸张的说,假如没有这篇文章,那就不会有现在我洋洋洒洒的千余字给你,假如没有这篇文章,就更不会有现在我所遇到的一切。多少个日夜,我反复念叨着“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这都是像黄金般珍贵的句子啊!也许你看英文版的会比较吃力,可你要知道即便是现在,我甚至还可以把这篇散文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我喜爱她就像喜爱我的身体,我离不开她就像身体离不开灵魂。快去看看王佐良翻译的版本《青春》吧,通篇读下来,你一定会看到当初的我。
从那以后,在背井离乡的这几年,这一书一文陪伴着我的心灵度过无数个孤单的日日夜夜,也让我自由自在的在书本的海洋里畅快淋漓的航行着,使得在知识的领域尤其偏爱哲学与经济学,这都是命运赐给我们的机会啊,用自己双手把握机会去创造幸福,人生中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动人心弦的呢?看看诸葛亮的《诫子书》,无数的世人不听劝告而“悲守穷庐”,再看看孔子的《论语》,又有多少世人能做到“君子不器”呢?人生之丰富多彩,岂能一个一十六岁或二十五之少年就能看破呢?未来等待我们的不但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困惑,也会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顿悟,别耗费功夫再摇摆不定了,告诉自己“只有钻石切割钻石”的道理吧,优秀的人才永远都需要在艰苦的环境里打磨资质,回头方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顺从自己的内心吧,莫坠青云之志啊!
写到这里,已是凌晨,心中还是有太多的话想同你分享,无奈夜晚留给我的时光并不漫长,愿你“乘时代之巨澜,弄潮卓越;经大业于社稷,体国公忠”。既然心意已决,请像个男人般风雨兼程,别再回头。
如果他当时不辍学,明年也大学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