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参加一个有关时间学习的讲座,提问环节的时候有个小姑娘站起来问,“我之前听过很多个相关的讲座,也试过很多方法,可是不管怎么样最后都还是没治好懒癌...”
她的声音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青涩和锐气,“真的,每一个方法我都很用心的去试过的,可是最终都没什么成效。这是为什么?难道还是方法不对吗?”
“你坚持过最久的方法,大概保持了多少天?”讲师问。
“十天左右吧”,小姑娘想了想回答,“我平时特别关注时间管理这个方面,所以除过听讲座之外自己也会去看很多书,每一个方法我都想试试,知道找到最好的为止。”
她扬扬手中写满密密麻麻笔记本子,像是在补充自己的话。
“那有没有想过,把一个方法坚持30天,三个月或是更久试试看?”
“可是那就来不及了呀”,小姑娘说,“如果那个方法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却一直在用,岂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可是也一直都没有找到。”
我听着他们的对话,忽然就想起我家小妹妹临近高考的时候,曾经创下每一周都会去买一本新的习题册的疯狂记录,每一本都写了不到三分之一,就被她弃如敝履的塞进书架的角落。
“不能一本认真做完再买下一本吗?”我问。
“没时间了啊”,她用那种急迫的,近乎暴躁的语气回答我:“我还剩下不到五个月了耶,哪有时间一本本做过去,当然是听大家说那本好就直接去用更好的那本喽。”
她指着那些已经被扔在各个角落的试卷集,烦躁的像一头小狮子,“这么多,我怎么能做的完。”
她书案上现在摆着的那本,是某个网校的学员投票最高的推荐备考辅导书。刚买回来三天,已经被翻去了近一半,我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也总能听到来自她不足一分钟就翻动书本的声音,急急翻页的动作都透着焦急和浮躁。
不难猜到,她一定又是从某处听到了另一本“别人推荐”的书,于是急于证明“我手头这本是不够好的”,然后匆匆投入新的寻找,尝试和放弃之中。
你看她悬梁刺股,你看她夤夜奋笔,你看她天不亮就顶着厚重的黑眼圈开始温书,你看她走笔如飞的,在纸上写写画画,分秒必争。
我知道她有多辛苦,却也知道她即便如此辛苦,月考成绩依然停滞不前的原因。
这世界上真的会有一本所谓的王牌参考书,可以被当作制胜的法宝吗?像是阿拉丁的神灯,只要拥有了就能实现你的愿望呢?只要做完了它,就可以一路畅通无阻直入康庄大道么?
我想并不是的。
日本作家古川武士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将“坚持”比喻成为“复利”的说法。坚持所产生的效果会通过“等比级数”的方法进行累加和倍增,初期的时候可能成效很慢,但是到了某个时期就会产生爆发性的效果。
但是问题是,你可以坚持到量变引发质变的那一天吗?
习惯的养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虽然反抗期看似是我们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但是放弃在不稳定期中的人数比率,竟高达40%。
原定的学习计划被加班打扰,看到别人在用的参考书跟自己不一样,看到别人下班之后吃大餐而自己还得健身,以及,坚持了那么久依然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成效。
那么多人就这样倒在了长跑的半途,可最重要的是,有许多人会像开头的那个小姑娘一样,为自己的放弃取一个好听而又理直气壮的名字,叫做“寻找更好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不成功,并不是在于不够努力,而是永远都在半途而废,永远都在寻找,一个“听上去更好”的方法,一个“看上去更好”的方向。
像是那个急于挖出地下水的农夫,在每一个地方浅尝辄止的挖一个洞,一个又一个,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之后失落的离开,却不知道水源就在他刚开始就放弃了的地方,那更下面一点点的深处。
我很喜欢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
“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的计划过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
生活提供的选项太多,我们太难定义“最好”或是“最合适”,而孜孜不倦的试图寻找“更好”,那些以“更好”为理由的半途而废,是最最浪费时间的事,因为你无法穷尽这世界的每一种可能,并且在这每一种可能里像一个仪器一样,做最精密的,毫厘不差的判断。
而“摇摆不定”则是最消耗人的事,它让我们轻率,让我们懊悔,让我们浮躁,让我们茫然,让我们浅尝辄止。
所有的质变都是量变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坚持下去而已。
在坚持的过程中,古川武士将习惯的养成分为行为习惯,身体习惯和思考习惯。
在反抗期中,我们放弃的大多数原因是行为习惯向身体习惯转化的失败。当我们迫使自己去阅读,去整理屋子,去记录每天的收支等等,行为习惯只是意志力和偷懒欲望的较量,想要将某一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让身体的节奏也逐渐适应想要养成的习惯。
适应每天早上清晨的晨光,或者黎明中的晨跑。
适应晚饭不超过500卡的配餐。
适应阅读带给自己的沉淀,宁静和享受。
当身体习惯逐渐养成的时候,我们就顺利的渡过了反抗期,开始进入不稳定期和倦怠期的循环。
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为什么我一个月读了十几本书,可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收获?”或者“是不是我运动的方法不对,为什么我跑了一个月步也没有瘦下来。”等等。
这时我们需要的,则是将身体习惯进一步发展,转变为思考习惯后才能坚持下去。
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它逐渐内化为一种“不盲从,不偏信”的习惯,遇事多想几个为什么。
在健身中培养自己的正向思维能力,不总是拘泥于体重轻了多少公斤或者跑掉了多少卡路里,将重心放在关注自己健康的长远目标。
在整理家务中学会放松,通过“断舍离”给自己的生活减压。
只有到了思想习惯的这一步,你所做的努力才不会看起来像是在外力逼迫下的浅尝辄止。
习惯的养成全靠内功,但是并不意味这着我们不能在这一过程中添加人为的助力,在咬牙坚持的时候,不断给予一个人“胡萝卜+大棒”的正反向刺激,可以让坚持的过程更有动力一点。
举健身为例,正向的刺激可以是夸赞,可以是减掉三斤之后奖励一件漂亮的衣服,也可以在健身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小惊喜,每隔一周选择一条不同的路来跑,让新鲜带来的新奇感冲散重复性动作产生的倦怠。
反向的刺激则可以是找朋友监督,没有完成当天的健身计划惩罚自己不许玩手机,或者为自己买下一双昂贵的跑鞋,告诉自己,如果不坚持下去则会前功尽弃。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提供了十二项“持续开关”,也正是以正反向刺激相结合的方式让坚持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有那么多方法可供选择,可是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方法的数量,而是你是否可以将某一方法真正的坚持下去,并内化为自己所有。
你已经那么努力了,看上去那么勤奋又拼命。
但是,请别在像玻璃窗上的那只小蜜蜂一样,永远在茫然的左冲右突。
你的问题才不是不努力,不过是太容易放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