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新加坡Major,是疫情渐弱之后Dota2第一个线下大型国际比赛。
电子竞技原属小众,但我也爱看,与传统体育追求力量、速度、空间视野等人类自身极限不同,电子竞技本是人与机器的合作,在绝对公平的规则下比拼个人操作、团队配合、以及最重要的想象力。
单纯只为娱乐,电子竞技的入门下限几乎贴地(这时,它也叫“打游戏”),然而一旦上升到比赛层面,则它的难度上限一点不输于传统体育。与此相对应,职业电竞选手付出的努力远超人们固有的认知。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典型的中国父母想帮读初中的孩子戒掉游戏网瘾,千般方法用尽之后,含泪使出一招“以毒攻毒”:送孩子去职业电竞俱乐部参观、练习、生活一周,也就是职业地“玩”一周。孩子兴奋了,仿佛鱼回大海,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三天之后,孩子自己回来了,筋疲力尽。他含泪向爸妈保证,这次一定好好念书。
因为职业电竞选手的训练实在太苦了!!
这方法迅速被本已绝望的家长们借鉴,一时之间,电竞俱乐部居然成了中国最成功也最人满为患的网瘾戒毒所。后来“访学”学生实在太多,干扰到了正常的训练,俱乐部只好暂停这项副业。不少家长扼腕叹息。
电竞和传统体育都以竞技为本,“电”竞只是时代的特色。AI时代降临后,竞技又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对此,我有自己独特的期待理由。
传统体育和电子竞技我都爱看,却极不擅长实操。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湖人和OG发展的历史,但上一次打球可能还在大学时代,代表班级出场学院组织的友谊赛。
外国语学院千好万好,男生太少,特别是干活和打球时。由于每个班都凑不齐5个雄性,组办者只好出奇,设计出“3+2”的赛制(传说,设计灵感来源于一款同名饼干)——3男2女,男生只能防男生,女生如果有兴趣和能力,倒是可以防任何人。
我本不擅长篮球,但我们班只有4个男生,其中两人更是连三步上篮都不太会……只好硬着头皮了。班级间的友谊赛,欢笑自然大于胜负。印象中我们班还侥幸赢过一场,记不清是哪个班的难兄难弟送的温暖了。球技虽然不够,我们就用智谋来弥补。有一次遇上学院内百战百胜的班级,我们直接选择了弃权,体育精神方面受到过他们嘻嘻哈哈的“谴责”,我却不管,到处鼓吹“从未曾败给王者之师”,成为自己超短打球生涯的一段笑谈。
我同样不擅长打Dota。几年前在另一座城市工作,刚好几个自初中起就十分要好的朋友也在,大家也都爱Dota,于是隔三岔五,在网吧开黑娱乐。想来那时坑苦了他们吧:谈起理论来一套又一套,上场就手足无措。只好自嘲:我在网吧学习“知易行难”的道理。
虽然那时输多胜少,但和好朋友们一起打游戏,游戏只是个引子。
因此,我很期待AI时代的竞技。想见证,也想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