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陪着娃洗她的内衣,刚洗了一小会儿,她就叫唤起来:“痛”。我问:“怎么了?” 娃把左手抬起来示意了我一下,我明白了——她前两天去一个小哥哥家里玩,被什么东西划破了皮肤,在左手中指的指节处留下了一个比米粒还小的创口。大概是被水刺激了一下,有点不太舒服。
是不是就到痛的程度呢?我觉得可能稍有夸张。因为依据过往经验,那次她的手指被石头砸到,指甲都破裂了,这个小妮子竟然都没有喊一声痛,甚至没有哭一声,她的忍耐力其实是超强的。所以我揣测这次她大概是不想洗衣服,就“借题发挥”一下。
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里翻腾的时候,娃还一声接一声地叫着“痛”。似乎看出我没有不让她洗,也没有帮她洗的意思,小家伙嘴一扁,开始带着哭腔喊痛,然后就真的哭起来了。我轻轻搂着她,同时用一只手轻轻拍她的后背,问:“你需要妈妈做什么?” 娃回答:“我要妈妈帮我吹一吹”。我拿起她的左手,开始轻轻地朝着伤口吹气。过了好一会儿,娃抬起头来说:“我要擦眼泪”。我拿起纸轻轻把她脸颊上的泪水擦掉。娃说:“没擦干净”。我继续擦了擦,娃说:“好了”。然后她转过身去继续洗衣服。我问:“要不要把小凳子拿过来垫着?这样洗有点吃力哦。” 娃点了点头。我拿来小凳子,她站了上去,继续洗,一会儿就洗完了。
【思考与总结】
曾经我特别不能接受孩子哭。自她出生后的好几年里,只要她一哭,我的心里就会升起莫名的烦躁,然后语气就会变得不友好,而且就想赶快抽身。而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然后我就会更烦躁……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那天孩子一边喊“痛”一边哭的时候,我刚开始其实也是烦躁的,可是我快速做了基本的判断——手指的不舒服应该在她的可承受范围内,同时我觉察了一下自己的内心——内衣我还是希望她接着洗的,毕竟是早就做好的约定,不希望就这样被打破。当然,她的情绪是需要被看见和安抚的。这样一捋,我觉得自己就稳定下来了,然后就可以平心静气地陪着她,直到她的情绪过去。
这两年多来,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经常提醒自己在养育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觉察——不仅关注自己的感受,也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不仅关注孩子的行为,也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不仅关注自己的需求,也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养育的过程真的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我们的心性,从急躁到从容、从苛刻到接纳,从焦虑到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