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讨论的热门,有关这一方面,毛泽东表明过自己的态度:“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言外之意,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破不立,要想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还要先从继承开始。文化需要继承,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我们至今还保留着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说是习惯与自然而然,其实质是对古人文化追求的认可。那些美好的祈愿,无论历经多少年,都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倘若没有文化的继承,那么现代人就不会有如此深刻的归属感与爱国心,一切精神就都失去了根骨。
继承固然重要,创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再怎样优秀都不过是死物,根植于它所属的具体时代。如果不讲创新,就会使得文化脱离时代的轨道,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继承与创新有着难以割舍的辩证关系。就像京剧是国粹,但是已经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盛世。如果它的传承者还在一门心思地认为京剧可以再现民国时期的风致,无疑是可悲而又可笑的。继承不是复制,一个老妇人活着,也并非是因为她所有过的美貌。正如余秋雨所说:“茶文化最精致的部分也最难保存,每每毁于兵荒马乱之中。但由于那些诗文在,喝茶的诗意却没有断,没有死。”我们所说的继承,继承的是精神,我们所说的创新,创新的是形式。那些重新种植和培制却仍具诗意的茶,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要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就必须端正态度,不做倨傲的姿态。流行文化为何广受青年人的欢迎?事实并非是像有些自诩清高的人说的那样不堪。迎合大众需求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流行文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骨肉亲情。那么现在同时拿出古时的二十四孝故事和韩红的一首《天亮了》,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呢?将最真挚的情感融于最优美的旋律之中,通俗易解,让人轻轻哼唱的同时内心又不住抽动。这不是说传统文化失去了它的魅力,而是要阐述一个道理: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深入人心,就必须放下它的高高在上,认真考虑明珠蒙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抱残守缺,自怨自艾。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明白了继承与创新的意义。
习主席讲到:“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无论是文化传承者还是当代接班人,都该好好思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