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公映第一天的下午,笔者便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在此之前,影讯里已经遍布关于该片的传说,比如片子是青年导演毕赣的毕业习作,比如这部电影是边拍摄边创作的,比如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
在预告海报中,导演毕赣曾说:“我的电影像一场大雨,希望你们不要带伞。”观影之后的观众的确会为电影里那些空灵蕴藉的、充满美感的镜头所吸引,进而试图通过电影镜头理解影片的含义,然而正如影片中男主角陈升用方言吟诵的那些艰深的诗歌,影片的意义也是晦涩的,甚至是私人化的。
影片的片名《路边野餐》在电影放映将近一小时才出现在荧幕上,它不受成规束缚,展现了青年创作者的大胆与自由,彻底颠覆了一般观众的观影经验。在片名出现之前的一小时时间里,影片都在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生活片段以及人物心灵上的缺失与期待。在片名出现之后,故事主线叙述开始。它讲述了坐牢多年后出狱的男主角陈升为了寻找侄子卫卫并帮助一起工作的女医生寻找昔日爱人,从而踏上了从凯里到镇远的归途。
在归途中陈升竟偶遇了很像自己妻子的发廊女子,还有一个长大的男孩子“卫卫”和大卫卫追求的女子“洋洋”。四个人在镇远和凯里之间一个被称为“荡麦”的地方发生了一段动人而离奇的故事。影片借这个故事探索了时间的神秘与时间之于人的意义。
据说,这部影片的原名为《惘然录》,何为惘然?它指失意的样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影片的主角陈升曾因犯罪蹲监狱9年,9年之后出狱,一切都物是人非。对于他而言,看似线性发展的时间出现了一种断裂,他在监狱中失去了人生的9年,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与母亲。而在那个名叫荡麦的小镇里,时间却魔幻般地混乱了。
陈升与发廊女子的交集,仿佛重演了女医生与昔日爱人曾经的浪漫;而陈升与大卫卫的相遇,又仿佛让他看到了自己侄子卫卫的未来。这种时空交叠的设计是作者想象力的一次爆发,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它将三个不同的时空压缩在一起,并用一个40分钟的长镜头交代了所有情节。惘然若失的陈升希望找回曾经的时光与自己的亲人爱人,因此,时光倒流的意向在电影中多次出现,除了影片最后火车行驶时车厢上画着的钟表在逆时针行走之外,长镜头中陈升、洋洋和卫卫也通过自己的移动走出了一个逆时针的圆环,最后走向原点。
与陈升惘然情绪相对应的是整部影片所透露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小镇的迷惘与无奈。根据片中陈升与同母异父的兄弟老歪的交谈,陈升生于古城镇远,在镇远长大,从城市凯里回到古镇镇远即重回故土、重返精神家园。毕赣导演也是怀着对故乡的无比依恋,才将本来普通的山水、云雾都拍出了令人惊叹的美感。据说导演曾拍出陈升回到镇远见到自己母亲的情节,但是因为时长与影片节奏的限制剪掉了,留下了隽永的留白给观众思考。
这部电影令人感到难懂,并不是因为剧情不合情理,而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他把自己的诗歌习作、编织好的故事、对时间的感慨与思索都融入到了电影的90分钟里,正因为有太多思想要表达,时间和经费又有限,很多情节来不及做影像化处理,只能借助人物对话来透露,导致整部电影完全不同于人们喜闻乐见的大情节故事片,也使得作者可以用更多的镜头用来追究取景、调度等视觉美学,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别致的影像风格。
电影是一种艺术,它的创造可以有无限的可能。《路边野餐》的上映无疑是导演毕赣的幸运,也是观众的幸运,因为它告诉了更多的人们,电影还可以这样去拍摄和欣赏,可以不用依靠理性去分析,只需带着心灵去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