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一章:乱世枭雄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清顺治八年,肃亲王豪格率吴三桂等入川,攻打张献忠。
贺宝昌已升任护军参领,随同吴三桂为清军打前锋。沿途俘获很多逃难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就地斩杀,年轻力壮的即充当军中杂役。
一日,贺宝昌巡营,看到军卒在鞭挞一人,于是上前询问。
那军卒答道:“回禀参领大人,此人懈怠。”
贺宝昌问那人:“你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
那人趴在地上,已然虚脱。喘了半天气才说:“我叫贺兰承宗,是行商的。我现在有病在身,实在是身体无力,并不是偷懒。还望将军垂怜。”
军卒大怒,喝道:“你还敢装病,老子今天就给你治治病。”说完又举起了手中的鞭子。
贺宝昌闻听此人姓“贺兰”,心中不觉一动。虽然这个姓氏来源于鲜卑、党项、契丹等族,流传虽广,但毕竟稀少。况且自己祖上也曾姓过此姓。同宗相见,实为不易。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
贺宝昌一边阻止住军卒,一边上前抚摸贺兰承宗的额头。那人额头滚烫,双眼无神,着实是病的不轻。
贺宝昌对军卒说道:“看他的样子,不像是个行商的模样,这其中必有古怪。你把他带到我那里,我要亲自审问。”
贺兰承宗被带到了贺宝昌的营帐。贺宝昌嘱咐随从道:“这个人很重要,你们要好生侍奉,不可难为于他。”还亲自找来军中郎中,为其诊治。
贺兰承宗只是略感风寒,受的也只是些皮外伤。他正当壮年,又经细心呵护,没几日就恢复了元气。
这日,贺宝昌前来看望。贺兰承宗跪地叩头谢恩,口中说道:“感谢将军再生之恩,肝脑涂地,无以为报。”
贺宝昌问道:“不忙谢恩。我且问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贺兰承宗答道:“不瞒将军说。我本就是一介草民,家有几亩薄田。怎奈被奸人所害,家破人亡。大西贼寇杀我兄长,还要置我于死地。无奈之下,只有出逃。今被将军所救,大恩大德,永世不忘。”说完,又磕起头来。
贺宝昌一摆手说道:“不问你这个,就问你知道不知道,你这个姓氏有没有什么来历?”
贺兰承宗说:“实不相瞒,我家祖姓赫连,为躲避灾祸,改姓为此。”
贺宝昌闻听,惊在当场。大声说道:“你说什么?”
贺兰承宗见此情景,生怕贺宝昌不明白,正要解释。却见贺宝昌站起身形,圆睁虎目向他而来。吓得他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
贺宝昌蹲在贺兰承宗面前,端详了他半天。贺兰承宗心中发毛,心想并没有说错什么,于是结结巴巴的说:“我所说的全是实情,如有半句假话,任凭将军发落。”
贺宝昌问道:“你知道不知道‘天王权玺’是何物?”
贺兰承宗闻言如雷轰顶,颤生说道:“那是我家的传家至宝,是当年赫连勃勃天王的信授。可惜在数百年前就丢失了,至今没有下落。将军是如何知晓的?”
贺宝昌一字一句的说:“倾家荡产、不离不弃。”
贺兰承宗接道:“粉身碎骨,亦当保全。”
瞬间,两人都愣在当场。
少顷,贺宝昌站起身来,高举双手仰天大笑。贺兰承宗跪在当地,不知所措。
贺宝昌又问:“你可有什么证据没有?”
贺兰承宗答道:“我有一本《贺兰族谱》,上有详细记载。”
贺宝昌大手一挥说道:“快快拿来我看。”
贺兰承宗从胸前贴肉处掏出一个布包,将《贺兰族谱》递于贺宝昌。
贺宝昌细细观瞧,渐渐地双眼含泪。他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
他双手扶起贺兰承宗,并说道:“你不要害怕。实话对你说,我家原来也姓贺兰,同样是天王赫连勃勃的传人。我家世代相传的祖训就是‘倾家荡产、不离不弃;粉身碎骨,亦当保全。’说的就是这个天王权玺。你是贺兰德的后人,而我就是贺兰明的子孙。兄弟!咱们原来是一家人。”
贺兰承宗其实也已猜到,但始终不敢相信天下竟然能有这样的巧事。见贺宝昌虎目含泪,真情流露,并非故作姿态,不由得不信。两人抱头痛哭,相互诉说着各自家族的遭遇。兄弟俩彻夜长谈,直至天光破晓。
贺宝昌对贺兰承宗说:“叱干家族的恩情是一定要报答的。不过现在形势混乱,还不是时候。你也暂时不要回去了,就随我在军中做事吧。”
从此,贺兰承宗就在贺宝昌军中做了一个书办,随军一路打到云南。这一走,就是十五年。在吴三桂征伐南明永历帝的战事中,贺兰承宗摔伤右腿,落下终身残疾,行动颇为不便。贺宝昌将其一直养在军中,直至今日。
如今贺宝昌官至副将,为地方镇守使。此次得机会来叱干山寨诉说情由。
叱干裕德闻言大喜,说叱干家族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结果了。于是派人随贺宝昌去云南,与贺兰承宗相见。
贺兰承宗虽然腿有残疾,但妻贤子孝,有两子两女在身边照应。只是此去蜀地,山高路远,很是不便。贺宝昌表示,有他照顾贺兰承宗,叱干家尽可放心,待日后他致仕了,必携两家人等落叶归根。
可惜,这个愿望却没有实现。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称兵反叛于云南。
自此,西南大乱。待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已是八年之后。贺宝昌与贺兰承宗等人已在战乱当中下落不明。叱干家族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清雍正四年,为了解决土司割据的积弊,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虽然有诸多部族土司不服,聚集部众对抗,但最终都被剿平。叱干山寨亦未幸免,土司一职被撤销。“叱干”一姓也改姓为“赤”,后世子孙散落各地。从此党项一族天下绝迹。
“虽然叱干的姓氏没有了,但是叱干家族的宗庙一直存在,家族信念也还在。找寻天下,三年一会的族训也没有变。”赤老先生很自豪的说。
“是啊!正应了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善恶到头终有报。”父亲也很感慨,“像吴三桂、叱干裕禄那样的人,为了功利,不择手段。也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就是,”我插嘴道,“当初叱干雅鲁为了激励后世子孙,编出了一个‘宝藏图籍’的故事。没想到竟被叱干裕禄拿来做文章害人,要是老先生地下有知,肯定会气的打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就是说造化弄人,世事难料。”赤老先生看着我们,神秘的一笑说道,“贵上家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么多年的找寻当中,还真的发现了一个‘宝藏’。叱干雅鲁也决计想不到,他竟能一语成谶。”
目录
下一章:又见赫连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