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些中介被互联网摧毁,有些中介公司为什么还上市了呢?
这种事情几乎不会再发生了,因为就算现场不换名片,我只要到微博上一搜,就能立刻找到他。曾经靠信息不对称挣钱的“培训中介”,今天都活得非常艰难。
再比如,你的朋友A,知道你认识B,就请你介绍,说不定三个人能一起合作。你很高兴地介绍A和B认识了,结果他们越聊越开心,一起做了不少事情,都没有带你。你非常恼火,说你们太不仗义了,是我介绍你们认识的,你们怎么可以撇开我。
他们也许真的不仗义,但你要清醒地知道,你在他们俩的合作中,是个“拼缝者”,除了撮合之外,没有其他价值。他们不通过你,也可以通过其他人认识。你如果希望自己参与到合作中,一定要有除了“拼缝”之外的其他价值,而不仅仅是“我正好认识你们俩”。
买过房子,或者租过房子的都知道,房产中介,在你们正式签合同前,是不会让上家和下家见面的。为什么?因为担心你们一见面,就会跳过中介,直接签约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房产中介,确实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渠道商”,是“拼缝者”。
但是,互联网盛行了那么多年,线下的房产中介,不但没死掉,反而成长出一些巨头。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房产中介后来认识到,他们所恐惧的“上下家见面”,其实并不是自己的核心价值。
那他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买房子的人,并不知道如何挑选房子,规避风险,签订合同,万一上家拿了订金人找不到怎么办;卖房子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值多少钱,买家付了定金,但银行贷款办不下来怎么办等等。所以,你让上下家见面,他们多半还是不敢随便交易。
这时,房产中介真正的价值就浮现出来了。那就是提供“可信赖的交易服务”。今天,房产中介,并不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渠道商”,而是“基于独特价值的服务商”,它不会轻易地被“短路”。
案例一:
上个月帮妈妈换房,进行了一买一卖的操作。青岛市场的惯例是由买方负担全部交易费用,一买一卖均由买方支持了2%的中介费。一方面我们对中介的服务满意,不仅提供了房屋信息,还分别做工作将双方的期待拉近,并在出现问题时积极协调,最终促进交易。
但是说实话,另一方面好几万块的中介费,还是让我们很心疼。如果有机会直接和房东交易,我想对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那么,另一种“隙缝市场”就有机会出现了,就是对于房东和买方已经有机会见面,想要直接交易又不放心彼此的,提供“可信赖的交易服务”。不收取那么多中介费,只要0.5%可以吧?或者每单1万块可以吧?
这个市场不会太大,但应该也不会太小,我身边就有朋友实际操作过。这个商业模式有机会吗?问题会有哪些?如果可能,还请润总和同学们解惑。
补充:这就是房多多
案例二:
渠道服务化可以理解为,从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交易差价,变成帮助用户解决复杂信息问题的服务佣金,你把钱给我,我帮你提供较优化的方案。 过去的中介公司拼的是信息多少,现在的中介公司拼的是谁能帮助顾客节省时间和金钱,也就是交易成本。 这么说来得到也是一家教育信息中介公司,把好的课程筛选后提供给我们。好的课程会节省我们学习一个事物的时间,如果我们是自己去请各位老师这种水平的人讲课,可想而知会有多贵,所以得到在做的就是调整大家与大师之间的距离,调节的是顶尖教育的成本。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大调平器》,讲的是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调平贫富之间的差距,如果得到把调节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作为愿景,我想得到的未来将会是一家了不得的公司。 而我梦想要建立的公司里也可以提前花掉一个。
案例三:
我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拼缝者,把生产商的产品,通过我自己的品牌,卖给最终用户。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生产商会自己组建队伍,去连接用户;用户会建立渠道,让生产商更容易找到自己。我们拼命的阻拦,但是效果越来越差。 未来,我们想要生存,就需要像润总所讲,去做服务商。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筛选出合格的供应商;用我们的渠道优势,帮助生产商更好的销售产品。但是我们这种商业现状,目前无法向服务收费,如何找到自己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案例四:
我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以前不明白本质,现在才明白是属于拼缝者被短路掉了。五年前装修市场很火热,门槛低,在我们县城卖地板砖的门店大小就有200家左右。大部分门店的地板砖都是在县城的大批发仓库拿货,门店放样品,有客户需要再直接去仓库进货卖。也就是属于拼缝者,基于信息不对称赚钱。 后来随着批发仓库越来越多,直接面对消费者,接下来,很多门店都关门倒闭了。这也是这些拼缝者没有提供独特价值,只是简单的传递价值,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候,被取代是必然的。 但是又有一个现象,就是业主因为忙碌,对装修方面不了解,就把整间屋子装修交给一位可信赖的,手艺好的装修师傅。这时候这位大包的装修师傅其实就是提供的渠道服务化。不是靠差价赚钱,而是靠提供的自身价值赚钱。 学完这节课才发现罗胖一直说得到是知识服务商的真正含义,得到这个品牌因为优质的课程,现在我们对得到是自带信任,得到现在推出的新专栏、新精品课一推出销量都是几万起步就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同行业的知识服务平台因为对课程把控不严格,课程水平参差不齐,只是想多卖课程多赚钱,发现这些平台的课程销量都是不温不火的。有位在某知识平台工作的朋友透露,下一位她们公司是要把课程更多的打造成训练营的形式,也就是转型成服务商模式吧。 通过学习思考,发现公司或个人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信用是良好的品质,是别人想合作的前提。
案例五:
以前我做一家陶瓷珠宝私营企业董事长助理,董事长曾经教育我说过:她的人脉资源,一本肯定不会轻易的介绍认识。接待她的朋友客户时,一般都是分批、分时间、分场所和她的老公来接待,如果有人不懂事试图跨过他们建立联系,他们以后不会这个人深交。我一直觉得也许这是“商业规矩”,但也总觉得这样其实并不能最大化商业价值,而且很耗费心力、精力,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局限很多。今天老师讲的“拼缝者”简单明了的阐述其中的原理。 关于房产中介是否会被短路,也是我最近有想过的问题。一开始我想现在人工智能化,很多平台也在规范化,真实房源、真实图片、房屋视频、真实价格(一般和房东见面也能自己谈),这些安全性的提高,以后是不是客户直接和房东来对接就可以了。但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是存在信任成本的,房屋是否存在抵押,贷款,违章搭建,凶宅,漏水等等,昨晚房东都有可能会有所隐瞒。就像刘润老师讲的,而客户的购房资格,贷款资质等等也必须要有专业机构来引导、给予专业化的回答,规避后期交易的风险压力。
案例六:
我从事国际货运代理销售工作,读了刘老师的文,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原来我从事的工作就是拼缝者,因为长年工作积累,自己手里掌握大量的一代信息资源(比如哪家公司拿到某某船东的一手价格,哪家公司拿到某某航空的包板位置等),再通过各种方法找到市场上正在寻找这些资源把货物顺利出运的小型货代公司,通过加利润的方式把位置或者价格贩卖给下家小型货代,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未来信息会越来越对称,利润会进一步压缩,收紧,竞争也是越发激烈,要想在红海中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仅仅是靠拼逢挣钱,更多的是要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我定位的核心价值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客户找到最合理优质的运输方案,以专业渗透客户的内心。就算以后缝隙没了,我依然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