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理由:懂得理论也很重要,毕竟实践是需要理论指导的。
自19世纪末人们发现儿童艺术之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家都开始寻求理解儿童早期绘画的重要意义。自霍尔(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和描述绘画的变化概率上,也就是画看到的或是知道的情形。
第二次浪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注重对绘画技能和方法的分析,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借助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绘画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探讨,认为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儿童绘画的研究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绘画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取向,如图1-3所示。
1.发展阶段的研究
早期的绘画研究,主要是探讨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理论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为基础。皮亚杰(Piaget)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15岁)。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罗恩费尔德(Lowenfeld)认为绘画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他将儿童绘画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0~2岁),绘画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涂鸦阶段(2~4岁),显示初步的手、脑、眼等的协调;前图示阶段(4~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图示阶段(7~9岁),画面出现明确的空间秩序;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绘画出现透视;拟写实阶段(11~15岁),开始能精确地表现实物。加德纳(Gardner)将儿童的绘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涂鸦阶段(0~4岁)。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别出与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图式阶段(4~8岁)。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联系社会文化,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写实阶段(9岁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锻炼,坚持下去的儿童技巧更加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表1-1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阶段、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表现和加德纳的U线型划分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