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阶段”理论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自我意识是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根本区别,我们有理由认为非人类动物具备意识,但无法确定它们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它们无法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是谁,也无法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区别,而这种自我意识,是人类的典型特征,也是人类独有的。那么,人类何时及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

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在当代神经科学领域,一些当代神经科学家认为,这是基于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自然产生的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事情远不止于此,它还与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所以,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镜子阶段” 是拉康为解答该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对拉康而言,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自我(Moi)” 的构成,是人类如何形成自我认知,是人类如何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拉康认为,在人类幼儿出生后约 6 个月到 18 个月之间,幼儿会开始 “识别镜中的自己”,会将镜中的影像视为“自己的倒影”,并“认同” 这一影像,这是自我形成的开端。

这一过程的发生,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是实在界层面的原因,幼儿仍处于运动不协调的状态,因此非常愿意认同镜中那个“协调完整”的自己,以弥补因自身运动不协调的无助感带来的缺失;

其次是符号界层面的原因,存在一个支持系统(如母亲或其他照顾者),支持着幼儿在镜前站立,并告诉他们 “这就是你”;

第三是想象界层面的原因,影像本身具有 “建构性”,能够塑造自我认知。

对拉康而言,自我并非与生俱来,人类并非天生就有自我认知,自我和自我认知是后天获得的。弗洛伊德 1914 年关于 “自恋” 的论文中,已隐含类似观点。但拉康进一步指出,“自我” 的获得是通过 “认同镜中影像” 这一过程获得的。

镜中影像并不会完全准确,其中一个原因是镜像存在左右颠倒,但至少是大致准确的,正是这个“大致准确的倒影”,构成了“认同”的基础,而这一“认同” 过程又依赖于上述“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我”的来源并非人类内在心理空间中突然出现的东西,而是幼儿在镜中所见的“理想自我(Ideal Ego)”。之所以称之为 “理想”,是因为在幼儿的生命阶段,这个“倒影”是他们只能渴望的目标。只要母亲把幼儿放回婴儿床,镜中的影像就会消失,幼儿就会回到 “运动不协调” 的状态。所以,只有当母亲抱着幼儿站在镜子前时,幼儿才能看到镜中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它是“理想”的。

“自我” 作为 “理想影像”,是令人渴望但又始终无法实现的,因为你无法进入镜子,成为镜子里的自己。你可以尝试认同镜子里的自己,或将其内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但永远无法走进镜子,与镜中的影像完全重合,镜子里的自己始终存在于虚拟空间中,是令人渴望却无法实现的自己,因而会引发冲突与竞争。这意味着,镜中影像是你希望自己呈现出的样子,但你内心又非常清楚,真实的自己与此截然不同。“自我” 作为通过认同镜子影像获得的理想状态,本质上是幼儿对自己实际身体状态的误认,因此,“自我”对“主体” 而言始终具有 “异化性”,也就是说,“自我” 与“主体” 始终是对立的。

这一理论的第一个临床意义是:精神分析师在治疗患者时,不应该强化患者的自我。这一点与 “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 的观点完全相反。自我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原因在于他的 “自我(Ego)” 太薄弱了。因此,他们在治疗中会试图强化患者的自我。

但拉康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精神分析不应该强化自我,因为自我建立在“误认”的基础上,相对人类的“真实状态”而言,始终是异化的根源。因此,如果你强化自我,让患者的自我变得更强大,实际上只是加剧了身体协调完整的幻觉,而这是极具破坏性的。

第二个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分析师不应该扮演“理想的他者自我”的角色。这也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自我心理学派大力倡导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患者要发展出“强大的自我”,那么这个“强大的自我” 应该来自分析师,分析师应该为患者示范“强大的自我”。但拉康认为这是一种灾难式的做法。因为如果分析师为患者示范“理想的他者自我”,结果只会引发患者的攻击性和竞争心理,还会导致分析师与患者陷入“争夺‘谁是诊室里更强大的人’” 的斗争。而这并非分析师想要的结果,至少不是精神分析师应该做的事。

拉康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有些演进过程。最初,他认为分析师应该扮演大他者(Big Other的角色;但后来,他认为应该扮演客体小 aObject a的角色。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继续探讨这些术语,目前我们先停留在这里,对拉康而言,分析师绝不应该向患者扮演“理想的他者自我”。

第三点对临床工作的启示,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自我” 建立在一系列 “认同” 之上,并且是冲突的根源,那么,精神分析不应该强化自我,也不应该对自我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尝试拆解自我,让自我产生裂痕,让自我逐渐瓦解,这样一来,冲突的根源就能不再那么突出。患者的自我并非分析师的“盟友”,分析师不能依赖患者的自我来推动治疗性改变,自我实际上是问题的一部分,是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果一位患者对拉康派分析师说:“你看,我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焦虑、抑郁、有自杀念头,这都是因为我太’软弱’了,我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强大。” 拉康派分析师不会说:“好的,我们会帮你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只要你变得更强大,有了更清晰的身份认同,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恰恰相反,分析师会说:“你的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本身就是你‘自我’运作引发冲突的结果。” 因此,只有当“自我”变得不那么突出、不那么强大时,精神分析治疗才能真正有效、有建设性、有成效。

“镜子阶段” 的思想,对拉康 “自我(Ego)” 概念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拉康而言,“自我” 始终建立在 “对‘他者自我’(Alter Ego)或‘理想自我’(Ideal Ego)的认同” 之上,而这种认同会引发各种冲突。因此,精神分析师不需要强化自我,相反,他们需要弱化自我;同时,分析师也不应该认同患者的自我,而是应该扮演另一种不同的角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