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的表弟A君做出了一些奇怪的举动:他把自己当作神明,亲人当作普通人类。
当然,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不相信,觉得这很荒诞,和A君聊天也当玩笑似地神侃。后来好朋友说A君也经常情绪激动,他的奇怪思维即将影响学业和人际交往。
我查了百度,说这是臆想症。
A君的说话方式也如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一章采访对象一样。与A君对话就像在读一本小说,有很多不知其意的词汇,同时思维缜密。
A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学老师不理解他。他用写作的形式记录下他的世界,时常一个人做题,一个人思考未来。
好朋友很头疼,依着他怕他病情恶化,不依着又怕他情绪激动做出什么事情来。
知乎上有很多答主贡献了他的答案,但只有这个最中意,但又回答得太想当然:
我不知道是什么内心世界才能让A君的逻辑能力强得难以辩驳。只知道有很多厉害的人小时候思维也很奇怪。爱因斯坦在初中就想到:一个人光速运动会看到世界变成一个点。首先谁初中会研究光速运动,更别说想得到光速运动的世界了。
天才与疯子只一墙之隔。我特乐观,就对好朋友说正确的引导可能就会让A君接近现实。
但内心觉得这种安慰不靠谱,从《变态心理学》中又看到了这个例子,发现“正常”与“异常”得分环境来看:
德里克是个7岁男孩。在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就一直“忙个不停”。他很难专心且精力充沛。他总会惹些麻烦出来,当由于动作过快而又一次打破东西时,他最爱说的就是“但是妈妈,我不是故意的”。德里克的父母为了使儿子的精力得到释放,让他参加了很多体育活动(足球、老虎幼童军、空手道)。他喜欢和别的孩子在一起,但他们往往避开他,因为他不能遵循哪怕简单的交际规则。德里克的一年级老师很体谅他,因为他坐不住,老师就为他在教室里设了一个“工作站”,以便在他觉得需要时可以走来走去。然而现在德里克上二年级了,新老师不允许设立工作站。她觉得他必须学会和别的同学一样坐着。德里克经常因为“离座行为”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回家后会因“别的小孩都不喜欢我”而哭闹。尽管他看上去智力很好且品行端正,但却无法继续学业,老师坚持认为他应该去上专为情感困扰的学生开设的课。
德里克的情况就说明了环境因素对正常或异常的影响。在家里和在一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和老师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他的高活动水平。他们不觉得他的行为有问题,只不过是需要适应而已。相反,他的二年级老师则希望他去适应原来不能适应的环境。在一年级,德里克被认为是“活跃的”,而在二年级时他的行为被认为是异常的。因此,当我们尝试去理解某个行为的时候,对其所发生背景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还指出,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仍需要通过这几点综合考虑:
行为发生的发展、文化和社会背景、行为造成情绪痛苦和功能损害。
A君除了内心世界奇特外,没有异常。初中时期属于一个人的青春期,A君的逆反情绪和迫切想证明自己想法真实性的行动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这样的行为没有伤害到他人,换成不被理解的普通孩子也会厌恶大人的管制,也许他有什么话没有办法表达。和大多数青春期孩子一样:“我的世界你不会懂的”成为了A君的口头禅。
在这段探索中没有找到答案,虽然很难,也只能劝好朋友随遇而安,正视A君的想法。
延伸阅读: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高铭著
作者与精神病患者的对话录,本书争议比较大。
《变态心理学》[美]贝德尔(Beidel,D.C.)
kindle有售电子书,其它网站版本较多。
科学分析“正常”与“异常”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