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躁真的是青春期的原因,或者是某个特定生长期才会出现的问题?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有着这样的困扰,专业不专业的学者专家都会安慰说,这是孩子处于青春躁动期,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可是那些没进入青春期和已经度过青春期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不是一个青春期能解答的了。
父母的现在是孩子的未来
“一个女生以后是什么样子,看她母亲就知道了。”当年我哥哥和嫂子结婚时,大伯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彼时我还不相信,可是越长大,越觉得这话是对的不能再对了。虽然极度不想承认,可有时候在家里和妈妈呆在一起,隐隐能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样子,那种恐惧是难以消除的。
孩子是父母的血脉的延伸,这种延伸除了基因这种看得到的,更多的是性格修养等隐性的东西,比如说自律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大多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洁癖的爸妈教出的孩子绝不会有多邋遢。从父母现在的样子,大致就能看出孩子未来是什么模样,所以作家长的你如果性格暴躁,那么就不要怪孩子叛逆脾气不好了。
例外毕竟是少数
可能有人说,歹竹还能出好笋呢!是的,我说的是比较普遍的情形,当然也有特例,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还有可能走出行军打仗的将才,譬如曾国藩。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与家庭有关,还与所处的时代、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可是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很难有很大的变动,家庭因素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了,所以才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出自书香门第。
改变,从父母开始
回到孩子叛逆暴躁这个话题。孩子脾气不好、易怒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溺爱,比如青春期心理变化,我说那么多只是想强调,爸爸妈妈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特别大。
如果孩子脾气火爆,喜欢打架闹事,作为家长的你,除了在他的年龄、结交的朋友身上找原因,也该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
你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和伴侣吵架?是不是自己也喜怒无常,很容易被外界挑起情绪?要知道,你的这些可有可无的情绪,在孩子心里都是一个学习的模板,将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延伸甚至放大。
想要孩子改变这种状况,不妨从自身做起,遇事学会冷静,学会克制自我情绪,你既然能将暴躁这种特质带到孩子身上,当然也能教会他冷静自制。
说青春就有人说年少轻狂,说年少轻狂就有人第一反应是脾气大,一言不合就动手动脚,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与脾气暴躁、叛逆不听话等字眼甩不开。到底是青春期真的孩子必然就脾气不好,还是我们误读了这种不安分的躁动?
“被误解被骗 是否成人的世界总有残缺”,一首《天黑黑》经孙燕姿特有的嗓音唱出来,总有种特别的感觉,青春少女时节,这是我歌单上一直占据第一的宝座。《天黑黑》 以少男少女的姿态寻求答案,被误解被骗,是否成人的世界总有残缺?而无论是青春电影还是青春小说,总是有这样一个情节,发生误会,主角总是不屑于去解释,却揣着解释一个人各种别扭,故事情节才得以开展。
是的,青春就是这样子。被误解是人生的常态,青春期的孩子也免不了被亲人、朋友误解,可是他们不会和成人一样理智的去解释,去寻求谅解,他们的表达的方式通常不能被父母所接受,即使父母也曾经路过青春。
父母眼里孩子的桀骜不驯、性格暴躁可以说都是因为误解隔阂了彼此,孩子在误解中挣扎的姿态。(当说孩子桀骜不驯、性格暴躁时,是否也反映了自己并没有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给孩子做出良好沟通的示范。)
我的青春我做主 无论你听与不听
青春,一个简单地字代表着很多的含义,这里有张扬,有离经叛道,有欢笑,也有泪水,可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我。
此刻的孩子自我人生价值观都在初步形成,对很多事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这些看法是离经叛道,可是这并不影响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奇装异服、流行话语,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表达自己的途径。
而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是怎么看的呢?做为成年人,父母都有了成熟的价值观,对孩子那天真的想法当然是觉得可笑,压根不会注意孩子在想什么,一味的将自己的态度观点施加到孩子身上。古代还有官逼民反呢,孩子顶顶嘴,发发脾气还不允许了?
沟通理解 学会倾听孩子
无论是误解孩子的青春,还是不能理解孩子表达自我的方式,说到底,都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不到位,不知道孩子内心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反而把孩子贴上了脾气暴躁的标签。
学会倾听孩子心声,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不要轻易给出对与错的评价,心平气和的从孩子嘴里听听他是怎么看的,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不要压抑孩子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你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我们该给他们长大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