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以来,总有一些公司有意无意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顺手当当向前飘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个浪潮的到来。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个这样一个大潮。作为读者,作为普通的大众,我们看这些成功人和公司背后,并不是要羡慕赞扬这些人,而是通过这些人的行为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
《浪潮之巅》是吴军老师写的一本关于硅谷引领信息革命一些伟大公司的传记。文章首发在2007年Google 黑白报上,陆陆续续完成。本书2011年第一次出版,2016年第三版作者又对相关观点进行修改和补充。应该来说,这本书的观点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过去公司的一个历史回顾,第二部分是对这些大公司现有战略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又是站在“未来”对自己过去提的观点做一个对比。仔细去体悟本书的时间线,过去、现在、未来,能看出这本书的多个切面来。
本书笔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大公司的崛起和各自的领域,以及计算机行业基本的规律;第二部分介绍硅谷的另一面,为什么硅谷竞争那样激烈还有这么多人想去;第三部分,介绍风投,风投的流程和逻辑,以及世界范围内著名的风投机构。
首先,说第一部分,大公司的崛起和各自的领域,这里只简单的介绍三个公司AT&T,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
一个出场的AT&T公司,被称为《帝国的余晖》。该公司的创立者是电话的发明人贝尔,因为要开通长途电话业务,1885年创办了AT&T,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这里发明了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AT&T之所以最终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商业动力,另一方面权力分散没有一个强有力卓有想法的领导人,最终被投资人拆分而分崩离析。
接下来介绍的是英特尔公司,英特尔的创始人是摩尔,1968年创办了英特尔公司,英特尔以低价的CPU电脑芯片起家。英特尔最初芯片质量落后IBM一个时代,但一方面廉价,另一方面可以与其它的计算机硬件的产品兼容。英特尔另外一个幸运是有一位天才般领导人安迪·格鲁夫,学者出生的格鲁夫把芯片技术含量低的内存业务拱手交给了日本人,而专注于计算机和数据的处理器。一举建立英特尔在处理器方面的技术优势,另外英特尔选择代表未来市场潮流的研发复杂指令技术。不过英特尔也有失误的时候,在离开了天才领导格鲁夫的情况下,错失了移动智能手机时代。
最后介绍的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是比尔·盖茨,被称为《IT领域的罗马帝国》。盖茨相对光芒四射的乔布斯,盖茨在一开始的崛起过程显得很不起眼。1981年盖茨受到乔布斯的启发,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启发,放弃了微软自己的dos系统,开始开发了自己的Windows系统。直到1990年,微软都才是苹果同期营业额的1/5。微软的胜利,在于兼容,专注软件,且这个软件能够和其它的计算机硬件相兼容。而苹果试图建立软硬件合一的生产链,相当于对抗微软加整个计算机行业。盖茨最厉害的是能抓住协议上的漏洞,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这一点不只是苹果不如微软,同时代的IBM、雅虎、网景都不如微软。
另外介绍计算机领域三大定律:1.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性能就会翻一番,或者说同系统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就会降一半价格;2.安迪-比尔定律,即硬件带来的好处完全会被软件用光,而硬件商完全依靠软件的升级带来硬件升级而存活。也就说微软升级一套系统,硬件商们的股票也会跟着上涨。安迪-比尔定律让我们的手机的寿命大致上只有一两年,成为消耗品,这个规律其实很好理解;3.反摩尔定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出同样多、同样的商品,他的营业额会下降一半。这需要IT必须不断向前前进,开发更好的产品。这一点也可以用在个人的学习成长上,一个人不学习不改变,他的价值也会只有18个月前的一半。
第二部分,硅谷的另一侧面,分别从三个部分来描述,嗜血和成王败寇;机会均等;创新。
1).嗜血和成王败寇。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硅谷也不是发大财的地方,创业成功且赚到钱的只有2%~3%,基本上算是不用考虑的小概率事件。一个创业要成功,需要好的创始人,需要好的技术和团队,还需要好的商业模式,还需要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好的运气。
从个人来讲,这里的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待遇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硅谷的一些公司,程序员每周工作时长达到八九十个小时甚至是100个小时。程序员的工资自比美国业内高20%~30%,但是工作时长几乎是其它地方的两倍,从单位时间产生的利益效率来说,硅谷并不占优。同时,硅谷的失业率比美国其它的地方高,一位程序员失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要在家呆一两年,基本上技术就荒废了。
2).机会均等。硅谷的生活质量远比其它地方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想去硅谷呢?原因就在于机会均等和梦想。硅谷是一个不相信权威的地方,他更喜欢能够做事有能力的少年,而不是权威或者名誉,英雄出少年在硅谷无数次上演。
这个答案也同样告诉笔者,为什么北京有这么严重的雾霾几乎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还要留在北京,为什么一线城市生活压力那么大还不愿意回去。其实内心的答案跟向往硅谷是一样的,希望自己能够不同,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努力,希望自己能够看到更多的风景。
3).创新。硅谷没有金子,到现在半导体制造业也被亚洲取代了,为什么硅谷还是长盛不衰呢?硅谷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在于敢挑战传统,在于注重技术实力,在于鼓励失败,在于机会均等。这是国内大多数科技园没有成为硅谷的原因,硬件跟得上,软件跟不上。
当然,笔者认为,一流的学校、顶级的投资、顶级的技术已经在硅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这是硅谷凝聚不散的原因所在。
第三部分,谈风险投资。分别从三个部分,风投的介绍、风投的逻辑和著名的风投机构来进行介绍。
先说风投的简单介绍。风投起源上世纪60年代,这只能说狭义上的风投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早在大航海时代的股份制也算是广义上的风投。二战结束后,美国的资本空前繁荣,资本需要新的流向,于是现代风投应运而生。风投的本质是看好某一个人某个项目,然后进行投资,如果这个项目失败这个钱就当作是打水漂。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获得股份和收益。
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机构,一个是有钱的个人。在美国,为了避税,风险投资基金每一次投资项目都会单独组建一个人数低于499人的公司,这些项目动辄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这些项目时间周期几年或十几年,一直到该公司上市。等到公司上市后或者倒闭,这些公司便会解散。另一种是有钱人,他们通常是几个人凑到一起,组成一个有限公司,他们共享投资的信息。
再简单介绍风投的逻辑。风投的过程,通常都有种子轮、A轮、B轮、C轮、D轮直至上市,整体来说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越是前期,利润越大,风险也越大。以前有一个比喻,前期就好比农业种地广散网,中期就像是狩猎需要精准的眼光,后期就是工业时代的精准分析。不同的投资公司选择的创业阶段不一样,需要强调的是他们都会自己的逻辑。
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和创始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人说天使投资就是投人,这在前期的天使轮投资是完全适用的。这个原则,在中国的天使投资人应用的很好。投资人是创业公司很好的顾问,也是很好的资源配给者。
最后介绍著名的风投机构红杉资本,1972年由唐·瓦伦丁在硅谷创办,投资的公司包括苹果、Google、思科、甲骨文、雅虎、网景、YouTube,几乎含括了所有在浪潮之巅上的IT公司。红杉中国在沈南鹏的领导下,同样创造了投资神话。红杉有一个自己的投资逻辑,在判断一个公司有无潜力有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技术上必须有跳变,就是我们说的质变或革命;第二,行业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创始人基本要求是:1.创始人思路开阔、头脑灵活;2.公司和创始人有好的团队;3.动作快,只有动作快才能在大公司没有反应过来前采取行动。
本文是笔者读完《浪潮之巅》上的感悟,最重要的收获是熟知IT行业30多年发展历程,以及IT行业的内部规律。由于工作原因,笔者会相应的更加关注这些创业公司背后的英雄,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