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明星朱雨辰的妈妈上热搜,我身边不管是宝妈还老一辈的人说起来都觉得这妈妈太过份了,这样会害了孩子,影响孩子什么未来等,都能说出一堆责备的道理。
我当时也是在声讨这个妈妈,还觉得她吃饱着撑着这么爱管着孩子,如果是我铁定选择自己潇洒。可是我这段时间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啪啪打脸了,我这个全职宝妈就是在往这条路”脚踏实地”走着了。
孩子生病我的各种焦虑(上篇文章详细说过),病后他的各种闹我的反思,我对自己的苛责等等,我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忍耐自己的情绪直到崩弦的一刻,“我忍你很久了”!
拿孩子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成绩,对你对他都不公平。
重新定义自己
我们是一个妈妈,还是一个女人、妻子、女儿、儿媳等身份。从关系排序,先是夫妻、再是父母、子女,而我们经常把80%给了孩子,最后20%给了其他两种关系。这点求证,就从身边的朋友聊天顺口中得知,好像有了孩子后老公已经不需要了(/≧≦/)。
人生像场戏,演戏的我们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该出场时还是得出场。唯有不同处,剧中主演不变,人生戏中主演角色随时变。重心更换,我们对事的态度也会有180℃的转变。一整天待在家里,面对闹腾的娃,你的办法就是绞尽脑汁怎么来教育他,然后折磨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出来喝杯咖啡回去,享受自己单独时光,孩子告诉我,妈妈我想你了,我瞬间感觉孩子好可爱,家人可以帮忙带孩子,我挺感谢。
接纳不完美,关注积极一面
世间万物,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你在哪里关注多了,另一反面势必就少了。
在《P.E.T效能父母训练》读到让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我们得先接受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完美的,真实面对孩子才会得到真实的孩子。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不好的那一面,我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缺少的,而看不见自己拥有的和美好的。那我们看到的孩子也是会往我们觉得不美好的一面发展,恶性循环纠结自己,同同现在对一件事物的秩序和执着,可以用鼻涕,口水,爬走,甚至是出走来跟你抗战,我从否定自己到纠结自己再到对他的行为理性分析自己,就是开启了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一面,去积极的方向挖掘。
求全向外,关注外在。
求缺向内,关注内心。
直面焦虑,写出害怕
生活中,多部分我们所担心的事,通常并没有那么的可怕,是我们的恐惧感让我产生了恐惧,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我们所恐惧的事情本身。
之前焦虑同同的各种行为,社交能力,心里总是去想象不合群,幼儿园被老师冷落了,孩子又缺乏安全感怕批评,然后厌学了……很笑话的一段焦虑,写出来,笔记本和简书帮了我大忙。就好像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告诉了闺蜜一样,轻松多了。
迷失了自我,得画个地图,让自己按照一定路线找回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