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告诉我,凡事求诸己,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妄,能够让我依靠的东西,迟早会失去,那个时候我会更加的空虚。
欲望无止境,总有一天我会找不到填补内心空虚的外物,所以不如从现在起,修炼内心,让内心强大,吃糠咽菜也当珍馐美味。
曾经的我,把这句话视为珍宝,于是开始了漫长的不思进取,修炼内心,加上吃糠咽菜的生活。
现在的我减肥成功,一想起这句话,我好像看到一个笑眯眯的家伙,用粘着肉末的牙齿告诉我,菜好吃,真好吃,多吃点。
我很有修养,所以骂人的话就不写出来了。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写到,让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的,是“想象中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把人类带到了将近80亿规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所有的基础,就是因为“想象中的共同体”带来的超大规模合作。现在有人说,不要合作,只要内省,啥事自己做,万事不求人。知道上一个敢挂“万事不求人”的人家怎么样了么?被朱元璋从老家叫到北京请教了一番,说我们老朱家都不敢说万事不求人,你们倒说上了。虽然现代人生活肯定比老朱家好太多了,但“非暴力不合作”这种事,是强把自己往殖民地里扔啊。
我记着罗辑思维曾经转过一篇豆子女王的文章,叫做《多劳多得是个恐怖故事》。啥叫多劳多得,就是自己干,拼命干,脑子想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实里一旦歉收就哭天抢地,哀嚎遍野,我咋这么命苦啊,老天爷不给好人走的道啊!可惜了,小学老师“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白教了。我们要的是杠铃策略,是斜杠青年、斜杠中年、斜杠老年的生活。
我看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通篇就是三个字“向外求”。
产品向外求用户,公司向外求势能,个人向外求赋能。
古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要稍微改改,变成“三个臭皮匠加上诸葛亮”,臭皮匠可以没有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定得有臭皮匠。做决策的人,如果只知道自己脑子里那点知识,就会出现一种和谐的自洽,越想越嗨,越嗨越想,陷入预期的成功不可自拔。那结果,诸葛亮可以告诉你。
想知道一件事靠谱不靠谱,有一个利器不可不知。这件武器叫做“基础比率”,啥意思?就是别人做过类似的事,平均下来到底能干多长时间,干成个什么样子。有了这个武器,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起码心里有个谱。只要自己不是超人,那飞天的事就弄不成,小学就是得上六年,骑自行车就是没开车到家早。
这基础比率,也是向外求。
不光这些,连写作这种看似一个人的事,也得“向外求”。
万维刚分享过一篇文章《我是如何管理信息的》,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利用软件进行信息收集、文章写作和团队协作的,我看了受益匪浅,他把软件当成了自己的外脑,把重复的劳动外包出去,自己的大脑集中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活动——思考,他文章里说的最有道理的话是,“大脑不是用来记事情的,而是用来想事情的”,不向外求,行么?
我们早就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参加培训、参加英语角、交网友、交笔友、参加各种社群,这都是在应用外部的力量给自己赋能。只是在某些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想要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脑中一直有一个执念,如果不是我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算我的能耐。这都是中了小说的毒,被农业思维限制住了,要是让我选择,我更喜欢的是“你一个人单挑我们一群,还是我们一群单挑你一个”。
这开玩笑的话,可别在你我身上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