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年的国考申论作文出乎意料考察了公文的话,那么2021年的国考申论作文就是意料之中了。
首先来看一下题目:
副省级的题目有一句很有气势的话: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地市级的题目是: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论“治慧”。
副省级的层次明显考察综合理解能力,题目命题有些意象代指现实。
而地市级的题目则明显接地气,题目命题十分精准,直指治理的治慧。
首先说副省的题目。
副省的题目里面有这个几个意象需要把握。
“夜色”“黑凉”“前行”“曙光”。
我们来分析以下这四个意象。
夜色,是对于主体所处背景环境的描述。
黑凉,是对于主体遭遇的描述。
前行,是对于主体目标的描述。
曙光,是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意象描述。
这个切入点其实很容易描述,这个层次立意,我个人觉得更偏向于国家层面。
夜色,背景环境。我们来看下中国所处的阶段。两个一百年接力阶段,我们在很多表述中称现在正到了“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阶段。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向民族复兴的每一步迈进,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的闯关夺隘。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看,这像不像夜色?
黑凉:遭遇。我们来看一下遭遇,两个大的不利影响。经济下行(里面也有贸易冲突的因素,但主要也是结构化)、新冠疫情。这是两个黑凉之处。这两个不利因素,确实让我们遭遇更加糟糕。
前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前行,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向民族复兴前行。这是我们的主旋律,我们的方向是向前的。
曙光:既是有利因素,又是未来出现的利好局面。曙光怎么出现呢?首先肯定要确定,只有前行才会出现曙光,前行是曙光出现的必要条件,不前行自然没有曙光。其次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要论述,就是怎么在前行路上找到曙光。
分析完四个意象之后,整体的文章结构也就很明确了。
肯定前行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论述如何在夜色黑凉中前行进而找到曙光(也就是怎么做)
其实还是很标准的立论结构,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这里可以一起论述(一起论述篇幅难把握),可以以前者(为什么要前行)作为论述点,也可以以后者(怎么前行)作为主要的论述点。后面这种就是,我们知道要前行,我们怎么应对夜色和黑凉,实现这种前行,那就分解为了较为典型的政论文。这里列一篇标准的官方文章,来自于人民日报社论。
仅仅就这句话举个例子哈。我们还得注意到,题目中也给了“改革需要理性和务实”哈。
所以大家注意,出题人还是想把我们引导到改革上来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必须前行,在夜色黑凉中前行。那么我们怎么前行呢?后面这句话说了,我们的改革。虽然后面这句话说我们的改革成功了,但要记住这是在材料中说的,对应的是过去的改革。而现在呢,我们叫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是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因此改革依然在继续。那么,怎么前行呢?那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
那么,怎么在前行路上找到曙光呢。后面这句话给了两个具体的方面,一个是要有务实精神,一个是有理性思考。这两个方面还不够具体,我们再来具体一些。
我们说,要务实是什么?那就是为人民服务。那就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我们说理性思考是什么?那就是要把握客观规律,要科学谋划布局……
所以整体的构思,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点出来最好,不点出来酌情),可以有以下几个重点来把握:
一,我们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在面临黑夜(困难)时,要敢于做,敢于斗争,勇于奋斗(具体到国家行为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到个人行为上就是要具备斗争精神等等等等)。
二,全面改革要怎么做?
(1)改革要务实。这一点在给定材料四的博物馆里面,其实就是服务意识,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如果扩大到国家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到个人上,就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改革要理性化思考。也就是理性思考和科学谋划。这个在材料中也有体现。扩大化的话也不用再说了。我们国家谋划一些重大决策部署,也要经过科学论证。
其他适度作说明。
——————————————————————————————————————
地市级作文分析
今年地级市的申论题目更加接地气。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题目:
给定资料1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题目很明确,“治”慧。怎么理解这个“治”,题目指向很明显,即“治理”。
所谓治乱绳,不可急。做好治理这个工作,更应当发挥智慧。
这其实就甩给我们一些问题。
治理的智慧是什么?怎么发挥治理的智慧?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立论的方向。
第一个给定资料,核心是因地制宜和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个给定资料,核心是立于民间的戏曲发展规律,重点在于人。
第三个给定资料,核心讲城市运行和治理的规律是以人为核心。
第四个给定资料,核心是城市运行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四个给定资料中都涉及了客观规律。而最后的命题是“‘治’慧”。
可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治’慧”诠释为遵循客观规律。
那其实又有两种写法。这两种写法分别对应的是前面的两种问题。
即我们现在已经明确,治理的智慧是规律。
那两种写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1)要遵循什么规律?
(2)遵循规律要做什么?
这两种写法总体来看都不会跑偏。但具体写起来却各有不同。
第一种,我们很好找分论点,比如就给定资料中就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等。但写起来,较难出彩。
第二种,找分论点需要挖掘材料和结合自己的积累,但写出来还不错。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人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这个题目也很容易找例子。比如最近的热点“在一码通行的时代,老年人该何去何从”,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些地方开设便利窗口等例子,来说明治理的人性化,佐证观点。
总的来说,无论是副省级还是地市级的作文延续了往年的传统,比较容易立论,考察考生的积累能力和表达能力因素居多。对于考生来说,日常的积累尤为重要。
我们很多小伙伴往往写出来的文章假大空,也正是这个原因。
怎么积累?这里可以推荐几种刊物。
半月谈:老生常谈的体制内杂志。里面涉及到很多时政热点,评论文章中规中矩。
新周刊:新周刊有一个好处,就是他每一期都会精选一个社会热点现象,然后收录不少人的文章来评论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的文章中总结分论点,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平时大家要养成多练的习惯。可以从购物网站上买一些申论答题卡,平时做模拟题就把申论写出来。锻炼自己的考场应对能力。很多考生上了考场就慌,也跟自己平时不去练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