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点啥呢,因为昨天的日更是刚过凌晨写的,好像无形中拉长了间隔的时间。很随机地读了一篇余华写福克纳的文章,以同样难测的随机性写了一篇。不可谓不是自我梳理,只不过是一次意外的自我辩驳。
这样的随机性本应该是生活中不经意的闪光点,没有预设的、无设计的、无刻意的,它是反套路的,只不过现在的套路越来越多了,并且它隐藏在了一片看似自由的氛围之中,不上点年纪、交点学费还真是难以辨认。我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摩最先发明套路的人,为了生活方便、工作方便,吸收新知也方便等等,是出于善意和好心。只不过无论何种初衷、何种目的、如何向往,在实行一个相应的计划的过程中产生变化和异化几乎是一定的,某种程度上这基本破坏了所有研究者的成果。甚至,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套路的愤恨也是因为事情起了某种趋向于套路的呈现之后才衍生出了他们。更甚至于是套路养活了反对套路的人。没有最精明的人,只有更精明的人。事实上很少有人或者套路能完全独立出来,或者同样是书写者,ta除非完全不计后果以破釜沉舟的心情,才有可能写出最为真挚的文字。只不过在今天很难看到如此文字了,这也可能就是不管如何发展,似乎从整体来说像文字、绘画、建筑这样的存在还是旧的好。
想到哪写哪儿。至于说到比如质量、实质、真才实学、真知灼见之类的。想起前天整理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中有一句,很是深刻:“大家有饭吃。我在文化部看见庞大的食堂,在学校财务科看见层层叠叠的工资表格。登时豁然开朗:对啊!这就是今日的人文艺术教育。”实际上就是努力让所有人吃上饭,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是来谋生的,不是来创造艺术、文学或成为顶尖人才的。自觉有质量有才学的人要尽自己所能去理解那种普遍性的吃饱饭。太平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不发展抽象和精神,只是没到时候,还是要为大多数负责。至少少数自我感觉良好者,也只好对不住了,起码吃饭不是太大的问题,那就请自谋出路吧。